...促进剂,作用迅速而短暂,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又如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如拜糖平、倍欣等,主要用于降低餐后高血糖。在服用该类药时,必须与每餐的第一口饭同时嚼碎服下。否则,起不到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还有一类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胺碘酮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之一。近年来发现它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较为明显,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达14%~18%,因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由胺碘酮引起甲亢,多见于缺碘地区的患者。其典型症状表现为体重减轻、...
...结论。CHMP认为,无法区分不同产品在曾经用过凝血因子治疗的患者中产生抗体的风险,也无法得知重组人凝血因子是否比血清来源的产品免疫性更强。EMEA表示,此风险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来评估,同时建议患者应该继续治疗并遵从医生的建议。 此事件涉及的产品...
...进行了检索,共有92项同级评审、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和其他相关临床研究符合标准,被纳入系统评价。 结果显示,胺碘酮作为房颤合并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线用药,可使患者临床获益。其次,无论血液动力学稳定与否,胺碘酮可作为持续性室性...
...信号传导和葡萄糖转送,降低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它是通过增强胰岛素的作用来降低血糖,因此科学家就把这类药物命名为“胰岛素增敏剂”,艾汀(盐酸吡格列酮)就是最常用的一种。 盐酸吡格列酮(艾汀)于1999年经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
...本报综合报道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网站21日刊出的研究报告说,被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罗格列酮(市面上又称文迪雅)可能大幅增加心脏病风险,导致死亡率增加。成为继2004年关节炎药物Vioxx后的美国又一起重大药品安全事件。文迪雅应用广泛...
...树莓酮,连续服用6周,然后检测其体内的脂肪含量。结果表明,每个实验对象的基础代谢量平均提高了8.9%,体重人均减少了1.3%,体内脂肪含量平均下降约1%,腰围平均减少了1.5厘米,但臀围没有变化。 铃木教授认为,实验结果说明树莓酮减少内脏...
...研究员带领科技人员共同合作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芬克罗酮的药物化学研究、原料药的合成研究、药理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研究、药物质量研究和制剂研究等一系列临床前实验。 据悉,该研究的技术特点和创新点在于: 首先,完成了系统的活性筛选和构效关系...
...用药;(2)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3)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4)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 2. 磺脲药的降糖效果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缺陷和后天多...
...50mg/24h。定性测试为阴性。但在饥饿、各种原因引起的糖代谢发生障碍脂分解增加及糖尿病酸中毒时,因产生酮体速度大于组织利用速度,可出现酮血症,继而发生酮尿(ketonuria,KET)。[方法学评价]以往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试管或粉剂检查法...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