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切用》莳菇苦甘微寒,散血解毒,清咽凉心,故治咽肿喉痛。叶汁∶调蚌粉,抹瘙痱良。 目录 《药性切用》莳菇 ▼ 相关中药 ▲ 返回目录《药性切用》莳菇 苦甘微寒,散血解毒,清咽凉心,故治咽肿喉痛。叶汁∶调蚌粉,抹瘙痱良。 引用:《药性切...
...清代医家。字平叔。吴县(今属江苏)人。尝编《内经病机纂要》。书以明代《增补内经拾遗方论》为蓝本,载《内经》病机一百四十七证。宗王冰、吴鹤皋、张介宾、马莳注说,间附己见。另着《金匮要略集解》。...
...许叔微述·宋 重雕元刻伤寒百证歌发微论叙 卷上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 论桂枝汤用赤白芍药不同 论伤寒慎用圆子药 论桂枝麻黄青龙用药三证 论两感伤寒 论伤寒以真气为主 论治伤寒须根据次第 论仲景缓迟沉三脉 卷下 论表里虚实 论桂枝肉桂 论滑脉 ...
...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
...证名。①全身浮肿,胕通肤。《素问·水热穴论》:“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②足面浮肿。《素问·评热病论》:“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马莳注:“胕,足面也。”...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注:“居,不动也。”明代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盖前虽似曲,而后则居然不动。”明代吴昆《素问吴注》:“脉之前至者曲而不伸,后至者倨而不动。”可见,各家注解不一。因此,今人理解分歧很大。 那么,“居”当是何义呢?...
...的解释,王冰理解为“气蓄于上,故心满,下虚上盛,故气泄出”。其他对《内经》很有研究的医家吴昆、马莳,张介宾等均未对此作出解释,张志聪则对王注提出异议,认为“善气者,太息也。心系急,则气道约,故太息以伸出之”。其解说明确指出“善气”是善太息,...
...。〔马氏(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 存马莳曰。素问者。黄帝与六臣平素问答之书。至春秋时。秦越人发为难经。误难三焦营卫关格。晦经之始。晋皇甫谧次甲乙经。多出灵枢。义未阐明。唐宝应年间。启玄子王冰有注。随句解释。逢疑则默。章节不分。前后...
...。〔马氏(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 存马莳曰。素问者。黄帝与六臣平素问答之书。至春秋时。秦越人发为难经。误难三焦营卫关格。晦经之始。晋皇甫谧次甲乙经。多出灵枢。义未阐明。唐宝应年间。启玄子王冰有注。随句解释。逢疑则默。章节不分。前后...
...证名。汗出偏于半身,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马莳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张志聪注:“沮,湿也。”“汗出而止半身沮湿者,是阳气虚而...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