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错杂_【中医宝典】

...运化失司测饥而不欲食;脾胃虚寒,蛔上入其膈,故食则吐蛔。故本证为上热下寒,寒热夹杂之。 相似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脾胃寒热夹杂、升降失司相辨别,两者均有气机逆乱及不欲食等症状。 但脾胃寒热夹杂、升降失司,病变部位在脾胃,以呕吐下利为主症。...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757.html

八纲候关系之候转化_中医辩证_【中医宝典】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 (一)表里出入: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相争表证不解,可以内传而变成里,称为表证入里;某些里,其病邪可以从里透达向外,称为里邪出表。掌握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a11331.html

_《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夏属阴虚,元气不足,湿热蒸人,暴伤元气,人初感之,即骨乏腿软,精神倦怠,昏睡懒语,其形如醉梦间,或无汗或微汗不断,或大汗不止,烦渴饮水,胸膈痞闷,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或呕或泻或结,或霍乱不止。此等与伤寒大异,按时而施治,据而急疗,...

http://zhongyibaodian.com/zengdingyepingshangshuquanshu/778-7-5.html

五疳_《景岳全书》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钱仲阳曰∶小儿诸疳,皆因病后脾胃亏损,或用药过伤,不能传化乳食,内亡津液,虚火妄动,或乳母六淫七情,饮食起居失宜,致儿为患。凡疳在内者,目肿腹胀,泻痢青白,体渐瘦弱;疳在外者,鼻下赤烂,揉鼻耳,或肢体生疮。大抵其虽多,要不出于五脏,而...

http://qihuangzhishu.com/124/374.htm

感冒余如何调治_【中医宝典】

...感冒余指感冒外邪已去大半,主已除,但其余邪、次均未消除,这时若不及时调治,可能会使余转化为坏。对于感冒余,应以病因辨证为宜,临随机用药,常可收到邪尽病除之效。 风寒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已除,但仍见畏风,鼻塞,流涕,咳嗽,苔...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6815.html

印的解释_印的意思和出处_汉语词典

...即“印证”。证明 confirm;verify 无与为印者矣。——清· 袁枚《祭妹文》...

http://hanwen360.com/c/354625.html

论泻痢候_《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豆蔻散。 痢下赤白,连绵日久,愈而复发,腹中时痛,诸药不瘥者,可与木香推气丸、不二丸、驻车丸、浓肠丸、感应丸。 下痢日夜并虚滑者,可与丁香豆蔻散、四柱散相兼服。 更有一种脾毒下血,与热毒痢一般候,但不心烦,口不干渴,不喜冷,余者相似,可...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pinghuiminhejijufang/635-17-5.html

厥阴经_《医学心悟》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而外假热也。又或因汗下重亡津液,胃中干燥,致令思水,所饮常少而喜温。又少阴,肾经虚寒,饮热汤以自救,乃同气相求之理,但小便色白,而外见清谷、厥逆诸寒证。以上诸,与厥阴囊缩而消渴者,相隔千里,是不可以不辨。...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xinwu/657-7-8.html

反思中医候本质研究_【中医宝典】

...候,是中医药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作者从目前候研究中引出的困惑,反思了候研究的方法学,从候规范化、病证结合、严格的科研设计、合理利用动物模型及多学科研究等角度对证候本质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提出应坚持中医自主发展道路,同时...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2779.html

_诊断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经为经和腑是六经辨证中某一经候的进一步分类。 【经】 经和腑是六经辨证中某一经候的进一步分类。经脉都内联脏腑,当病邪侵扰经脉之气而末聚结于腑时的症状,称为“经”;若结于腑的称为“腑”。临床上经,腑一般指三阳经疾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7892.html

共找到79,04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