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中医之“未病”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认为“未病”就是对亚健康的治疗和调理,这很不恰当。因为亚健康是生命现象的异常反应,是病人切身感受到的痛苦,对个体生命而言,显然属于“已病”范畴,高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就列有“头痛”、“不寐”、“虚劳”等等内容。 个体生命的“已病”与“未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038.html

未病与汉方研究_【中医宝典】

...摘自《国外医药》文/张苗海 《内经》中的“不治已病未病”主要指未病先防,《黄芪、晋芪等汉方药并用,不仅可防止患者体力减弱,还可减低发痴呆的可能性。 4 针灸与未病 人体的正常化表现于整个生命现象中,生命活动是在健康、未病、疾病的各相平衡...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639.html

大寒冬季养生_【二十四节气】

...专家支持“认清体质,辨证进补”。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四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节阴阳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

http://wenxue360.com/24jieqi/archives/424.html

大寒的养身_【二十四节气】

...大多数专家支持“认清体质,辨证进补”。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四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节阴阳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

http://wenxue360.com/24jieqi/archives/431.html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论_【中医宝典】

...系统的养生理论,成为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养护生命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时养生、情志调摄、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导引养生等等,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四时养生、调摄情志,以及未病四时养生即顺应自然的养生...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1409.html

刺有大约须明逆_《类经》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灵枢·逆篇》全)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其阴阳升降盛衰之气,当其位和者为,不当其位乖者为逆。)脉之盛衰者,所以候...

http://qihuangzhishu.com/481/323.htm

中医预防学的体系与特色_【中医宝典】

...#e#   中医学里,预防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注重未病先防,而且强调已病的及时处理,防微杜渐及疾病初愈后的将息调养。 一、中医预防学的体系 1、未病先防: 中医十分重视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807.html

未病思想贯穿《金匮要略》的始终_【中医宝典】

...小便不利”证有外邪;第十四篇风水证无需赘言,黄汗证感受寒湿热邪;第十五篇黄疸病发于“阳部,其人振寒发热”及桂枝五物汤所主之重证;虚劳病失可致“风气百疾”或干血留著,两目暗黑;黄汗证失必致痈脓;风水证失易演变成皮水或脾水;寒湿黄汗若发汗得当...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553.html

九月时养生:阴平阳秘防秋燥_时养生_【中医宝典】

...《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寒暑平。” 九月养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精神调养在秋天非常重要,因为秋天有万木凋谢之感,人们容易产生“悲秋”,所以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适应秋天...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3941.html

时养生_中医养生_【中医宝典】

...“出伏”后的养生侧重点 “惊蛰”前后如何养生 “惊蛰”时节要好两护 “腊八”养生“粥”宜人 八月时养生:早卧早起 神志安宁 白露节令特点 白露进补食方 白露润肺莫贪凉 白露养生护阳养阴 白露养生要领 本周气象保健 别把初夏当作盛夏 不同...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shunshiyangsheng-744-1.html

共找到409,71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