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辞典 剃去頭髮,披上緇衣出家為僧或為尼。 儒林外史.第八回:「王惠另覓了船入到太湖,自此更姓改名,削髮披緇去了。」...
...国语辞典 緇,僧尼穿的黑色袈裟。剪髮披緇指出家為僧尼。 唐.蔣防.霍小玉傳:「妾便捨棄人事,剪髮披緇。夙昔之願,於此足矣。」...
...○君臣冠冕服章 上古衣毛冒皮,後代圣人见鸟兽冠角,乃作冠缨。黄帝造旒冕,始用布帛(冕者,冠之有旒)。唐虞以上,冠布无�(�,缨饰)。《郊特牲》:太古冠布,斋则缁之其�也。孔子曰:“吾未之闻也(太古无饰,非时人�也。”《杂记》曰:“大白缁...
...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 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 赵公得罪,门下士往往...
...,然称入道,如无所禀,不得离俗。离俗虽言绝境,习道仍居宇内(事如司津议中弹),率土皆曰王臣,不闻限以缁素(事如左清道卫议中弹)。庚机母育,罔极难酬,於法虽曰绝尘,在身须敦仁义。岂容为臣未曾效节,为子未展温清,承恩�变素衣,去发言真入道,乘...
...高适曾于开元二十九年隐居淇上一年。其间曾送韦司仓顺淇水去滑台(今滑县西南临黄河)。首两句为饯行时劝酒之词。三四句写秋天远别,满怀愁绪。“淇水眼前流”说明作者的隐居地就在淇河之畔。末两句是对韦司仓前途的惦念,也说明淇河当时是可以行舟航运的。...
...秋晓风日:秋天早晨的风光。风日,犹风光。 淇上:淇河之上。 风期:风信,随着季节变化应时吹来的风。此指眼前的风景竟与淇上的秋景偶然相合。 水石:回忆中的淇河流水与水中之石。 清淇:淇河。一者因淇河水清而得名;再者,清代国学大师杨守敬疏《...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