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定道也须七、八年工夫,怎才过了四、五个年头就到?莫非贪近便走了捷径?”唐半偈道:“弟子若走捷径,此时不知堕落何方?幸步步实历,所以来得快。”大仙听了欢喜道:“颜圣僧直截痛快,果是解人,明日见佛,定得真诠。”遂邀进殿中相见,又命小童看茶摆斋...
...儒者执于见在,遂以少年荣为老年。殊不知先圣之行道,存乎一心也。《西山记》曰∶吕先生言∶初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葛仙翁曰∶以五常言道,止得其绪余;用三乘见性,难穷其根蒂。是知道不疏于儒、释...
...《泰定养生主论》,元代吴人王王圭著。王王圭爱好炼丹之术,更精于医道,活了九十多岁。全书凡16卷,所谈养生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1.养生须自婚合、孕育、婴幼、童年开始。本书认为:“病蛾无能茧之蚕,破蕊无结实之果。”只有父强母壮,精满血盈...
...老年秋季起居养生应该做到三个“坚持”,即:秋冻、秋防、秋练。 立秋之后,气清风寒万物变色,早晚凉风时至,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此时,应顺应时令,重视养生,特别是老年人应该做到三个“坚持”,即:秋冻、秋防、秋练,以提高健康水平,增强抗病...
...道释二家,今世多知二而一。惟儒与释,判然两途。其不能合者,由后学分门别户致之耳,读孔氏书者,记诵词章无论也。即讲实学,亦多争立功名,轻视修养,高谈性命,无益身心,不知六经四子书,所载养身养心之谓何也。读释老书者,演法持戒无论也。即讲性定,...
...国语辞典 春秋時魯國孟孫、叔孫、季孫三公族。 論語.八佾:「三家者以雍徹。」 何晏.集解:「三家謂仲孫、叔孫、季孫。」 春秋末年,分晉的韓、趙、魏三卿。 三皇。 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俾之昌言而宏議,軼越三家,馳騁五帝。」 夏、商、...
...条。 上品丹法节次 气功内丹术著作。1卷。清·闵一得编撰。本书论述内丹功法层次,简明扼要,全书共12篇。前3篇系李德洽原著,文未均有闵一得详细注释。所论上品丹法实熔道教南北宗之内丹功法。作者以儒合道,从养生角度来谈内丹修炼,强调“存诚”。后...
...原论者:晋朝抱朴子 引述论者:玄阳子、素子 玄阳子曰:抱朴子『养生论』子知之乎? 素子曰:抱朴子有云「一人之身,一国之象。胸腹之设,犹如宫室。支体之犹如郊境;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位,犹四僻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犹民也。故至人能治...
...生活也要养成规律,力求做到起居有常,食欲有节,办事有度,活动有序。这样做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即使身体欠安,亦可通过修身养性之锻炼,实现健康、长寿之宿愿。 蒲虔贯与药枕为伍 蒲虔贯是宋代司仪郎,他对养生颇有研究,在实践中摸索出用药枕防病治病的好...
...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各项工作、学习。(一)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调神摄生,首在静养。这种思想源于老庄道家学说,后世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有所补充和发展。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