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药宜早下药宜迟_《冯氏锦囊秘录》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之,莫先于分经表里,治表里之法,莫先于分下缓急,下迟早一差,变症百出,是以前人论治伤寒,有曰药宜早,下药宜迟,此二语紧要也。曰宜早者,谓风寒之邪自表而入,即当速为发表,邪从表解,免其传里而,即仲景所谓,觉须臾,即宜早治,...

http://qihuangzhishu.com/342/805.htm

雷后兴畲医疳积论_【中医宝典】

...2临证论治小儿疳疾主要临床表现为毛发焦稀,头皮光急,口馋唇白,两眼失神,揉眉擦鼻,脊耸肤黄,夜间咬牙,口渴自,腹胀肠鸣,尿白泻稀,骨蒸潮热,也有癖嗜瓜果泥石等等。诸症表现均属脾气虚弱,运化失常.脏腑、器官、皮毛失养所致。疳之为,皆虚...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6917.html

证_《中医内科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何首乌、酸枣仁、黄芪、金樱子、乌梅)对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律不齐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症(包括自汗及盗汗)有良好疗效[中医杂志1988;(2)138]。活血化瘀证的治疗中渐受重视,如陈氏治疗1例出如油,白天需换衣5-6次,已...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kexue/76-8-3.html

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治疗学术语。又称发汗。系八之一。①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故又称解表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而发之。”即应用原则及立论根据。有退热、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

http://qihuangzhishu.com/169/154.htm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误区多_中医常识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这是对中药的一种误解。关键是中药治疗高血压是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辩证论治的,辩证恰当,副作用自然就少,辩证不当,一样有副作用,所以,高血压患者看中医应尽量到正规医院,找那些年资较高的,对高血压研究较深的中医进行辩证论治,才能效果明显,副作用少。...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4758.html

施杞_五、论治“夹杂症”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如辨治从杂,辨将杂而无绪,治亦无法可依。夹,是研究和探讨症与症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其病因机,治疗主要病症和病症的主要方面,有理有有绪地治愈疾病。故曰论治夹杂症,其要在“夹”,不在“杂”。...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shiqi/598-7-5.html

黄明志医案一脾虚水泛_中医辩证辩证论治_【中医宝典】

...均落后于同龄儿。 【查体】 头颅异常增大,颅缝开裂,前囟膨隆,后囟未闭,头皮光亮,头皮青筋暴露,双目下垂如落日状,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 【诊断】 脑积水(中医解颅)。 【辨证】 脾虚失运,水湿上泛。 【治法】 健脾...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b32242.html

科研人员找到研究新指标_【中医宝典】

...日前,南方医科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人员以皮肤汗腺导管的内径作为评价发汗强度的指标,为中医研究提供了准确、可行的实验方法。 观察发汗实验的常用方法主要有着色法、定量测量法、皮肤电生理方法、组织形态学观察法,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研究...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503.html

论治5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草豆蔻6克,木香3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白术12克,每日1剂,1日2次,生姜为引。 醒脾 此法用于脾之湿热中阻而症见食欲不振,腹胀呕吐,泛酸,口干苦口,便溏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者。用《松崖医经》木香导滞丸加减以消导积滞酒...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8920.html

四维一体才是中医完整的辨治体系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中说“由于近代中医不少人强调‘辨证’,不太重视‘辨’,因此,现代不少同志对中医的病名已经不太熟悉。”并表列中医病名近二百个,认为中西医的辨虽不一样,但都有辨论治。《赵锡武医疗经验》说“辨证不能离开之本质……有始有证,而证必附...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5750.html

共找到672,72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