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为痈者,当泄之以夺盛热之气;营卫虚弱,壅滞而为痈者,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东垣又云∶疮疡虽面赤伏热,不得攻里,里虚则下利。仲景又云∶疮家虽身体疼痛,不可发汗,汗之则发痉,苟不审详,妄为汗下,以致血气虚损,毒反内陷,少壮者难以溃敛,老弱者多致...
...李士材先生《医宗必读》书,广为流布也。先生大意,多得之王宇泰《准绳》,而立论则宗《薛氏十六种》。其论中风一症,则辨别真类;泄泻之治,立法昭明;心胃之痛,详加注别;咳嗽、腰痛,皆分外感内伤;肿胀之症,分别虚实寒热,俱无遗仪者矣。但其中尚有未...
...肌肉,按之亦不成凹,似难辨其为水、为气。然水臌必然小便短少,气臌必觉肝胃气滞,是明征也。今试进论其治法。《金匮》论水病,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谓风水、皮水脉浮,正水、石水脉沉。然水病之剧者,脉之部位皆肿,必重按之成凹其脉方见,原难辨其浮沉...
...疮疡者,六阳火燥有余,水不能制,以致妄乱无拘,燔灼于经络之间,蒸逼于肌肤之内,气血为之壅滞,日积月累,而毒成矣。阳毒必高凸红赤 肿,治之易愈。阴毒必低凹青黑平塌,治最难痊。或发于头面,或发于手足,或发于身体,其名不一,其状各殊。治之之法,...
...贴论 貌似古方欺人论 卷下·治法 司天运气论 医道通治道论 五方异治论 病随国运论 针灸失传论 水病针法论 出奇制病论 治病缓急论 治病分合论 发汗不用燥药论 病不可轻汗论 伤风难治论 攻补寒热同用论 临病患问所便论 治病不必顾忌论 病深...
...(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五运六气,各有太过不及,故曰气有多少。人之疾病,必随气而为盛衰,故治之缓急,方之大小,亦必随其轻重而有要约也。)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徐大椿·清·乾隆二十二年 自叙 卷上·经络脏腑 无气存亡论 躯壳...
...在临床中,对内伤、外感的辨别影响着治法,其对结果的影响常常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治疗上,“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高建忠副主任医师认为——临证当首分外感内伤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
...夫医自上古以来.岐黄分于内外.实相表里.未有不以仁而施于道者也.虽刮骨剖腹之玄而未尝传之于世.余虽才智疏匪.发挥疮疡.乃先贤未发之秘.启前人不尽之玄.故名云外科启玄.实泽民利物之要书.非其仁哉.非其心哉.是谓仁者乃仁慈之仁.心谓恻隐之心....
...夫医自上古以来.岐黄分于内外.实相表里.未有不以仁而施于道者也.虽刮骨剖腹之玄而未尝传之于世.余虽才智疏匪.发挥疮疡.乃先贤未发之秘.启前人不尽之玄.故名云外科启玄.实泽民利物之要书.非其仁哉.非其心哉.是谓仁者乃仁慈之仁.心谓恻隐之心....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