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者(连建伟)按: 1974 年春节过后,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原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魏长春老先生给我寄来了他对脉学古籍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总结《诊脉须识常与变》一文,供我学习。这篇医稿,一直珍藏至今,未肯轻易示人。魏老生前,本文未曾公开发表。现...
...有的医家根据《素问 痹论篇》所说“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从而认为脉痹为热痹,如《医宗必读 痹》就明确指出:“脉痹,即热痹也。”从热论其病因病机。就临床实际来看,脉痹有因为感受热毒而致者,但不皆因热而致,还有其他诸多内外因素,如寒湿侵袭、跌仆...
...内经》中对脉学已有了丰富的记载,包括切脉部位,脉法、脉理、脉象主病等,奠定了脉学的基础。此外,历代名著亦都列有专项论述,如《难经》、《伤寒杂病论》、《中藏经》、《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都有所发展。晋代王叔和《脉经》是脉学的第一部...
...《内经》痿论与痹论、风论,分为三篇,病原不同,治法亦异。方书多杂见于风痹论中,将经文混淆,后学迷离莫辨。按四体纵驰曰痿(经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竭急薄,着则生痿 。又曰∶带脉不引,故足不用。经之所言者,止痿于足耳,而分筋、肉、骨、脉痿。...
...作者:? 朝代:? 年份:? 刘叙 自叙 凡例 卷一 多读书论 脉位法天地五行论 提纲论 因形气以定诊论 运气论 太素脉论 审象论 脉有亢制论 冲阳太二脉论 脉有不可言传论 脉无根有两说论 调息已定然后诊脉论 问情论 卷二 卷三 浮脉(阳...
...伤寒例第三论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霖按∶此乃王叔和序例中语,不得拉杂谓是仲景之论,脉盛伤寒是矣,然必盛于左部,脉虚身热伤暑是矣,虚大之脉,必盛于右部,且伤寒未有不发热者此序例言其略例耳,不可泥也。湿 第四论曰∶太阳中热...
...金针.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夫以人身为论.则背为阳.腹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以脉象而论.则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数为阳.迟为阴.寸本属阳.而何以并得为藏阴之诊.故仲景复申言之曰.假令脉迟.故知在...
...经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盖谓六者足以定诸脉之纲领也。又曰∶“小大滑涩浮沉。”《难经》则曰∶“浮沉长短滑涩。”仲景曰∶“弦紧浮沉滑涩,此六者名为残贼,能为诸脉作病。”滑伯仁曰∶“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夫所谓不...
...十 .耳前后口下(一作目下)各一.项中一.凡六 .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此五十九穴也.右伤寒脉法针术.不止于此.此则论其叙论所载.其余各见逐经逐证之下....
...故仲景云∶寸口脉微,尺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出去者,此欲解也。此在阴则沉而紧也。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欲知表里脏腑,先以浮沉迟数为定,然后兼于脉而别阴阳也。故论伤寒,当以仲景脉法为准。伤寒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