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著作。十卷。清·李延昰辑于1664年。作者鉴于流传较广的高阳生《脉诀》言辞鄙俚,谬误颇多。遂汇集古今脉学论着,结合其叔父李中梓所传的脉学予以辨驳订正。卷一述作者研究脉学之心得。认为脉诊须掌握六个要点:辨析相类之脉,对举相反之脉,熟悉兼...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苟不以相参而断其病邪之逆顺,不可得也。为工者深烛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黄赤白黑,以合于五脏之脉,穷其应与不应;切其五脉,急大缓涩沉,以合其五脏之色,顺与不顺。诚能察其精微之色...
...夫天地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在人,曰血与气。盖血者,荣也;气者,卫也。荣者,荣于中;卫者,卫于外。所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者,血气之先也。血非脉则焉能荣于中,气非脉则焉能卫于外,二者相资而行,内则通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外则濡于九窍四肢、...
...门人问曰.尝闻肥人之脉宜沉.肾肝之脉宜沉.冬月之脉宜沉.于此有人.年盛体丰.冬时腰痛不能转侧.怯然少气.足膝常逆.证脉皆寒.与肾气丸不应.转增寒热喘满.何也.答曰.不在证治也.夫肥人之脉沉者.湿伤血脉也.腰痛不能转侧者.湿滞经络也.怯然...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我老牛脉学,多了多余,少了不够,看下去就知了。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看,多简便]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
...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 一、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
...脉学著作。三卷。清·廖平评。刊于1853年。本书对《脉学辑要》有“不背古而最实用”的好评,又有“不以脉定病与两手分六脏腑之诊”的批评。评述部分能结合临床,颇有个人识见。本书还将27脉的次序重新排列。现有《六译馆医学丛书》本、《中国医学大成...
...脉学著作。三卷。清·廖平评。刊于1853年。本书对《脉学辑要》有“不背古而最实用”的好评,又有“不以脉定病与两手分六脏腑之诊”的批评。评述部分能结合临床,颇有个人识见。本书还将27脉的次序重新排列。现有《六译馆医学丛书》本、《中国医学大成...
...夫天地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在人,曰血与气。盖血者荣也,气者卫也;荣者荣于中,卫于外。所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者,血气之先也。血非脉则焉能荣于中?气非脉则焉能卫于外?二者相资而行,内则通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外则濡于九窍四肢、百节万毛。...
...归河海;卫气之出于胃,必先充络脉而后达诸经,故经水篇以十二经分发十二水。然则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也。此经络营卫之辨。)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上文言饮酒者能致经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