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的问世,标志着古代脉学的结束和后世脉学的开始,《脉经》不但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它在更大程度上建立了一种新的体系、新的方法、新的内容。 因此《脉经》以后脉学成了《脉经》的天下。尽管《脉经》原书流传不甚广,但后来第二手的著作和一般脉学...
...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族人民健康的作用。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997年1月15日) 要认真发掘、整理和推广民族医药技术。 --摘自...
...掌握医学技术的同时,注意发掘、整理和研究本民族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独特保健方法、医疗经验和药物资源开发等。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由于居处环境和经济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对森林动、植物药用资源非常熟悉并且善于运用。在严寒气候中的长期生存过程...
...1992年),包骏(2000年)等人,先后出版了贵州苗族医药专著,是对苗族医药学术思想的新贡献,也是对苗医学术及理论体系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纵观我国苗族医药研究二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表现在学术的继承与提高上。经过二十多年的收集、整理...
...。(四)壮族医药的发展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对壮医药的研究不够重视,起步较晚。50年代末期,广西柳州地区人民医院覃保霖曾对壮医陶针疗法进行发掘整理,并在1958年《中医杂志》第三期发表了《壮医陶针考》一文。随后,在1959年出版了《陶针疗法》...
...地区,组织了较大规模的民族医药调研活动,在苗族民间广泛收集医药文化资料,如抄本、地方志书及“口碑”流传资料,为苗医学术的继承工作奠定了基础。这期间,湘西欧志安先后发表和出版了《湘西苗医初考》、[2] 《湘西苗药汇编》[3]专著,贵州省陈德媛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地坛医院的专家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作为本届医药节重要内容的祭拜医圣张仲景仪式上,房书亭副局长和南阳市何东成市长向医圣敬献花篮。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学会主任委员钱超尘教授宣读拜祭医圣的《医德颂》,来自国内外...
...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十余种治疗方法,创造了大量的验方、秘方,发明了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术,医学著作及名医随之产生,为壮医的初步形成打下了基础。 第一节 壮医理论的萌芽31 第二节 壮药学的发展32 第三节 方剂学的萌芽34 第四节...
...。由此可知,各医药有各自的长处与不足,应该互相参照渗透,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振兴中医的同时,挖掘整理、发展研究壮医及其他民族民间医药是十分必要的,对丰富祖国医学的内容,完善各民族医药的理论,对各族人民的健康是大有益处的。鉴于壮医及其他民族...
...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具有开发潜力。与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相应的是壮医药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从柳州、桂林、南宁、百色等处发掘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壮族先民们所使用的工具先后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以及陶器等,并有捕获生物及用火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