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方均治湿暑之剂。清暑益气汤,治暑盛于湿,暑伤气,所以四肢困倦,精神减少,烦渴身热,自汗脉虚,故以补气为主,清暑为兼,少佐去湿之品,从令气也。此方治湿盛于暑,湿伤形,所以李杲曰∶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湿助热旺而刑燥金,绝其寒水...
...夏令酷热,患生湿温,经医久治不愈,渐至谵语神糊。余诊其热度颇高,自汗不已,胸闷心烦,舌苔腻而灰黄,小便黄赤,大便转燥。疹痦隐于皮下,而不能外达。余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合三仁汤与之。一剂而便通热减,疹痦外透。再剂则痦密如珠,疹则疏少。终以竹叶...
...平时多服用一些具有养阴生津作用的药粥,对“冬燥”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平时多服用一些具有养阴生津作用的药粥,对“冬燥”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下面介绍几款,以飨读者。 沙参麦冬粥 沙参、麦冬各15克,大米50克,冰糖适量。将沙参、麦冬加水适量煎煮...
...(会意。从刀,齐声。“齐”亦兼表字义。本义:剪齐) 同本义 [trim] 剂,齐也。——《说文》 剂,剪齐也。——《后汉书·刘梁传》注 其命剂也。——《太玄·永》。注:“剪绝也。” 永不轨,其命剂也。——《太玄·永》 剂,剪齐也。——《...
...丹皮、沙参、麦冬、鲜生地、栝蒌霜、洋参、茯神,二剂霍然。王女 秋感风燥,头晕热烦,咳连胸胁震痛,吸气有音。治宜清肃上焦,勿令气痹。豆豉、杏仁、贝母、橘红、蒌皮、桑皮蜜炙、桔梗、嫩桑叶,枇杷膏和服。三剂而平。董氏 经闭忽通,下损佳兆。近逢秋燥...
...,力未到耳,当再下之,有下至三、五次、十余次而后愈者。若屡下而燥苔愈长,不可更下,当察其腹中。若揉按作响者,痰水结于中焦,脾胃受困,津液不能上潮,改用平胃、二陈温燥之剂即愈。又肾阴竭涸,愈下愈亡其阴,燥苔不回,目无神,耳聋,心悸,腰萎,再下...
...难瘳。 古人有治痢疾必用芍药之语,芍药甘酸化阴,酸味不同于涩味,敛正不敛邪,用于此证治病求本,正气足则暑邪无立足之地,暑湿不相争,则湿热可去。再稍佐治标之剂可也。 温阳润燥法 通常所言的滋阴润燥是针对燥从火化的证候,阳盛则阴干,故滋阴以配阳...
...燥汤原方,煎汁一大茶杯,为其幼小,俾徐徐温饮下,尽剂而愈。然下久亡阴,余有虚热,继用生山药、玄参各一两以清之,两剂热尽除。大抵医者遇此等证,清其燥热,则滑泻愈甚,补其滑泻,其燥热亦必愈甚。惟此方,用山药以止滑泻,而山药实能滋阴退热,滑石以清...
...棒剂为外科使用的棒状固体制剂。 棒剂:棒剂为外科使用的棒状固体制剂。是将药物制成小的棒状直接施用于皮肤或粘膜上,以起腐蚀、收敛等作用。通常用于眼科较多。 线剂:线剂,是将丝线或棉线,置药液化气先浸后煮,经干燥制成的一种外用制剂。 线剂在...
...燥(燥热)。我们治疗这样一个燥要用白虎汤,要用三承气。白虎和承气是干什么的呢?它们都是清剂、降剂,都是泻火之剂。火热泻掉了,阳明的本性自然恢复。所以,阳明病主要讨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是本性相违与本性恢复的问题。另外,大家还应考虑到物性不灭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