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09---1970.05 天津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 助教,1970.06---1983.12 河北医学院中医系 中诊教研室主任、讲师、副教授,1984.01---1995.05 河北中医学院基础部、教务处 中诊教研室主任、教务...
...滋阴。诸温病学家治温病,向以存津液为基点,实经验之精华也。李映淮老师评语:阴虚暑热证宜用《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竹茹、半夏、茯苓、枳壳、陈皮、碧玉散)加减为妥。虽在少阳,不宜柴胡。...
...咳嗽、脉浮数、苔薄白等为主要表现。如传变入里,则以灼热烦躁、口渴、溺赤、舌红、苔黄等热郁于里的症候为主要表现。其病程较新感为重,病程较长。其传变趋向,既可达表,又可陷里(见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温病学》)。其意是否认伏邪的存在。特附此以...
...咳嗽、脉浮数、苔薄白等为主要表现。如传变入里,则以灼热烦躁、口渴、溺赤、舌红、苔黄等热郁于里的症候为主要表现。其病程较新感为重,病程较长。其传变趋向,既可达表,又可陷里(见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温病学》)。其意是否认伏邪的存在。特附此以...
...脑炎流行,中医以温病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从而中医药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了人们重视。此后,中医的理法方药进一步广泛运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感冒、麻疹、百日咳、急性细菌性痢疾、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各类...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张璐另析专篇、必用辛凉等论点,)对温病学的形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杂病流派特色 1、杂病证治源自金匮,吴医更能融名家之长,又独抒已见,有所作为。2、对中风、消渴等发病和治疗探讨研究渐趋深化。3、在脏腑用药方面侧重于温脾土...
...体现了这一原则。 “夏桑菊”源自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经典名方“桑菊饮”。江浙局部地区嘉庆十九年(1814年)大旱之后疫疠流行期间,清代医家王升改桑菊饮为夏枯草、桑叶、野菊花三味药作为单一配方,疗效显著。此后“夏桑菊”在大小瘟疫...
...一、温病亦有“热入血室”证《伤寒论》有热入血室一证,而温病学中,同样颇多论述,如《临证指南》、《温热经纬》、《温病条辨》均有明文。何为“热入血室”?“所谓热入血室,就是妇人月经期间,正遇外感,邪热与血互相搏结所造成的病变。由于病体有强弱,...
...田舍间号。”宋代庞安常将天行、温病,时行寒疫、温疫、阴阳毒等多种外感疾病,归纳于“伤寒总病”范畴。张子和《儒门事亲》对伤寒概念说得最明确:“春之温病,夏之暑病,秋之疟及痢,冬之寒气及咳嗽,皆四时不正之气也,总名伤寒。”即使是温病学家王士雄也...
...一、温病亦有“热入血室”证《伤寒论》有热入血室一证,而温病学中,同样颇多论述,如《临证指南》、《温热经纬》、《温病条辨》均有明文。何为“热入血室”?“所谓热入血室,就是妇人月经期间,正遇外感,邪热与血互相搏结所造成的病变。由于病体有强弱,...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