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病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型,以及邪正斗争的形势,揭示了外感温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卫气营血辨证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丰富了外感热病学辨证论治的方法。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卫气营血证作为外感温热病的四种不同证候,主要...
...从气分入,始病发热恶寒,一二日不作烦渴,脉多浮紧,不传三阴,脉不见沉;温病由内达外,从血分出,始病不恶寒,而发热,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杨如候曰∶此论伏气。若外感温病,亦有微恶寒者。)脉多洪滑,甚则沉伏,此发表清里之所以异也。凡浮诊中诊,浮...
...一发便尽。吴又可发明九传,及热结旁流,胶闭而非燥结,皆为特识。且伤寒由气分陷入血分,温热由血分转出气分,故伤寒多始于太阳,温热多始自阳明,或始自少阴。此即热归于气,或归于血之明辨也。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按《素问 热论》伤寒曰∶人之...
...可变,医者不能预知而为防者也。总之人有一病,皆当加意谨慎,否则病后增病,则正虚而感益重,轻病亦变危矣。至于既传之后,则标本缓急先后分合,用药必两处兼顾,而又不杂不乱,则诸病亦可渐次乎复,否则新病日增,无所底止矣。至于药误之传变,又复多端,或...
...因病者所得之病已先随气转移也。愚未习医时,见医者治伤寒温病,皆喜用下药,见热已传里其大便稍实者,用承气汤下之则愈,如此者约二十年。及愚习医学时,其如此治法者则恒多偾事,而愚所阅之医书,又皆系赵氏《医贯》、《景岳全书》、《冯氏锦囊》诸喜用熟地...
...语出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传变的另一规律。一般温病的传变规律是由卫经气,营到血,如果病邪较重,发病开始就严重,变化迅速的,可不按次序传变,由卫分(肺)突然陷入营分(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等中枢神经症状,称为逆传心包。...
...病证的传变 三焦病证是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临床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也有一般的传变规律。早期常表现为上焦病证,传变多由手太阴肺经开始,进而传入中焦及下焦,这种传变途径称之为顺传。若病邪重,病人体质弱也可逆传心包。有的也可经积极...
...他变。 虽然先贤有训“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气……”但此病传变实为迅速,往往卫气证同现,或不见卫证而直见气分证,所以可以卫气同治,给予辛凉透邪,清热存阴的方法,方可取得良效。 ...
...肺气的实滞,故服之病愈。脉重按有力,是气实之象。实则不模糊也。此方服俊,必大汗而解。汗出之先,有发狂者,有发战者,热深故也。亦有热深脉伏者。治温病须先分别相火浮游,与热有定在两个时期。病在荣卫,舌上无胎,为浮游时期。舌上有胎,为定在时期。...
...混寒热二字,以求浮紧之脉,以用温热之药,又方书多混称四时伤寒,每以春夏之温热病,与秋冬之伤寒一类治之而无别。不知秋冬之伤寒,真伤寒也。春夏之伤寒,疫病也。与温病自是两涂,岂可同治?况伤寒之有直伤阴经与太阳,虽伤不及郁热,即传阴经为寒证而当...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