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我们的眼睛时会看到上眼睑结膜上布满了像小沙粒一样的小滤泡,“沙眼”由此得名。它们与眼睛的角膜摩擦,所以我们感到痒,甚至疼痛。沙眼感染结膜后,潜伏期约为5~12天,多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时期。患者早期并无不适感觉,仅在体检时才被发现。病情发展后...
...沙眼是孩子常见的眼疾 ,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结膜炎 。当你的孩子患上沙眼后 ,要同孩子去进行眼科检查治疗 ,并请医生用药,如用0.05~0.1%利福平或0.1酞丁安或10~30 %磺胺醋酰钠等眼药水,每日3~4次;也可辅用...
...治疗沙眼衣原体感染多采用口服抗生素,可选用强力霉素每次100毫克,每日服2次,首次剂量加倍,连续服7天;或红霉素每次0.5克,每日4次,连服7天;或美满霉素每次口服100毫克,每日2次,连服10天。孕妇用药可选红霉素,服药剂量、方法同前。...
...接触传染。 沙眼的诊断标准是上睑和上穹隆部结膜血管模糊充血,有乳头增生和或滤泡形成的基础上又出现角膜血管翳(放大镜或角膜显微镜检查);上穹隆或和上睑结膜瘢痕;结膜刮片可见沙眼包涵体。具三项中之一即可诊断为沙眼。 对沙眼的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
...的人用手巾拭眼,其余用手、卫生纸、甚至衣袖等拭眼。 2.5 眼卫生知识 居民中知道沙眼是传染病,共用洗脸用具和不洁物品拭眼可被传染的占53%,而农民中仅21%;知道,但认为“没办法”的占19%。当发生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就应立即就医的,...
...“药物热”是指使用了某种药物后所引起的发热。近年来,“药物热”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老年病人尤为多见。 引起“药物热”的主要原因是用药不当。如有的病人服用放置时间较长或因存放不当而受到微生物、毒素等污染的物品;有的老年病人由于忘记...
...),颇似外衣包围,被误称为“衣原虫(chlamydozoa)”。此后,相继有不少研究。但是,沙眼的病原体直到1955年才由我国汤飞凡、张晓楼等用鸡胚培养的方法首次分离出来。由于这种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寄生在细胞内,并形成包涵体,故当时认为...
...眼角部易堆积成“眼屎”,早晨起床时上下睫毛有时会黏在一起。继续发展成重症,则会出现合并症,如眼睑内翻、倒睫、角膜溃疡,并且眼球干燥等症状更加明显,甚至会影响到视力。 沙眼衣原体常附在病人眼的分泌物中,任何与此分泌物接触的情况,均可造成沙眼...
...matrix),颇似外衣包围,被误称为“衣原虫(chlamydozoa)”此后,相继有不少研究,但一直未分离出病原。1954年我国汤飞凡与张晓楼合作,在检查治疗大量病人的同时,采取病人眼部分泌物给猴眼接种,并同时将沙眼患者的分泌物接种小白鼠脑内试行...
...暴露沙眼衣原体的婴儿)使用各方法的利弊。 作者发现,如果所有婴儿――不管是否有无感染症状――都使用红霉素,将花费2830万美元,几乎是密切追踪法的2倍。每个婴儿用药可预防近6000例肺炎和1000多人住院,但也可引起3284例幽门狭窄,即幽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