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邪剧烈交争,为疾病之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邪去正复之吉兆,而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3.局部辨汗 头汗可因阳热或湿热;额部汗出,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多无汗部位为病侧,多因风痰、...
...齐大哥十一月间.因感寒邪.头项强.身体痛.自用灵砂丹四五粒并服以酒引下.遂大汗出.汗后身轻.至夜.前病复来.以前药复汗.其病不愈.复以通圣散发汗.病添身体沉重足 冷而恶寒.是日方命医.医者不究前治.又以五积散汗之.翌日.身重如石.不能反侧...
...的病理现象。《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
...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岂非气怯而然乎。故经曰。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仲景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阴汗之谓也。故凡治阴汗者。但当察气虚之微甚...
...温热之病,阳强阴弱,岐伯立法,则曰汗泻,仲景垂戒,则曰汗下,义若不同,而理实无殊。岐伯之示汗泻,补阴而泻阳也,仲景之戒汗下,泻阳而亡阴也。后世通岐伯之针刺,效仲景之汤丸,易麻桂之温燥,汗之以清凉之剂,变承气之荡涤,泻之以滋润之品,壮火既清...
...不及者,则邪气复与正气交争,昔人论汗出不彻,因转属阳明、是也。如此则阴阳不得平均,营卫不得调和矣。虽然,病有表里,汗有宜否,若不须汗而强与汗之者,将耗其津液。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邪气深而经络传变,势如风雨,何可当也。载诸方籍其类多矣,大概可汗...
...□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反映着人体阴阳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在《伤寒论》中对辨汗之法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尤其是对“但头汗出”论述非常典型。笔者认为,《伤寒论》中...
...有初病而自汗出,其后热甚而反不得汗出者,此阳气发泄,而阴气不足故也。(张东扶曰∶阳气发泄,故初病即有汗;阴血不足,故热盛反无汗。)宜用芎归汤一、二帖后,再加苏梗一、二分,则汗出而愈矣。又有寒热交作,汗出热退,少顷又寒,此阴阳不和,宜小柴胡...
...□ 吕东升 河南新乡市吕东升国医馆 《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血汗者,或有病,或无病;汗出而色红染衣,亦谓之红汗。”笔者近日见到一例出红汗患者。 杨雍,男,15岁。新乡市二中初三班学生。2010年6月5日初诊。 感冒半天。头痛身痛,...
...血脉,当归六黄汤。肾虚者助其封藏,五味子汤。脾虚者壮其中气,补中益气汤。肝虚者禁其疏泄,白芍汤。此从乎腑脏为治也。其盗汗乃睡中自泄,参苓散。水火不交,心肾丸。阴阳偏胜,黄 汤。虚损心阳,柏子仁汤、牡蛎散。至如病后气血俱虚自汗,十全大补汤。产后...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