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较早期之中医汇通派医家,其所著颇多,于医史、药物、临床等方面,均有著述。其中《医学原始》、《古今医史》、《古今医籍志》、《四诊脉鉴大全》、《急救良方》、《方药统例》、《本草性能纲目》、《女科机要》、《儿科机要》等,部分已佚或未见刊行。...
...――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研究(一) 摘要:本文以皖派朴学家对《素问》的校诂为研究对象,重点介绍了《素问》校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胡澍、俞樾、孙诒让,于鬯及其生平著述,探讨了《素问》校诂派的学术渊源。 回顾宋代至明清时期研究《内经》的学者,...
...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问世后一个世纪,唐代又出了一部医学名著,它就是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被历代医家称为“世宝”,医家普遍认为:“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人所见不广,用药不神。” ...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作者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年)。书中对汉武帝以前有关名医的传记、医药史事、医籍文献等都有所反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司马迁为先秦名医扁鹊和西汉医家淳于意所立的传记,开创了在正史中为名医立传...
...古典文献,而朴学代表了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最高水平。因此对皖派朴学《内经》校诂学术研究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胡澍、俞樾、孙诒让等皆是上承“段王之学”,水平高超、影响深远的皖派核心代表人物,当他们涉足医学文献时,最积极的意义是将小学方法引进了医学...
...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
...凡汉·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之方为时方。后世医生主张,可用古典医方之法而不必拘泥于它的药物组成,临床治疗处方多用宋以后的时方,或按病症之实际情况自行处方用药,称为时方派。...
...古代医学流派。自从东汉张仲景着成《伤寒杂病论》以来,后世医家对该书注释、发挥者颇多。使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得以不断发展。对外感热病尊张仲景伤寒学说的自成一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与明清以来形成之温病学派开展争鸣,推动学术发展。...
...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着于国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
...很深,后来又尽得张、李二家之传,成为易水学派又一名家,他的学术思想,尤以阴证学说为独到之处,并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有较大的影响。 王好古一生著述较多,可考者达20余种,其中《医垒元戒》12卷、《此事难知》2卷,乃王氏代表作,备受后世医学家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