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不同则可,谓三时无伤寒则不可。仲景是专论冬时伤寒,惟即病于冬,与迟病于春,中多相间错出,未曾分析。其迟病于春者,亦系专指寒病,未及化热者,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旨不同。前释发阴、发阳篇,可参看。伏气二字,本不必过于深求,今日感寒,...
...此一卷论治法.古人治伤寒有法.非杂病之比.五种不同.六经各异.阴阳传受.日数浅深.药剂温凉.用有先后.差之毫厘.轻者危殆.况不识法者乎.伤寒唯两感不治.其余证候.虽感异气.能消息之.无不愈者.其有差失.仲景所谓医杀之耳.知其法者.若网在纲...
...病证名。指阴寒偏盛。阴盛则阳虚,气化失职,出现厥逆、痰饮、水气等内寒证。《素问·调经论》:“阴盛则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日传经已尽即死。不死者。又三日再传一周。定死矣。此春温证不传经。故虽邪气留连不退。亦必多延几日。待元气竭绝乃死。观其阴证阳证。两下混在一区。治阳则碍阴。治阴则碍阳。与两感证之病情符合。仲景原谓死证。不立治法。然曰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又谓活法...
...先生从事临床40余年,逐步形成以仲景学说为经,诸家论述为纬的学术思想由来和渊源。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总结古代医学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所写成的。他创造性地阐明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法则,从此奠定...
...□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国家图书馆1949年前称“北平图书馆”,该馆所藏的《仲景全书》运藏美国及拍摄为缩微胶卷情况,《中国善本书提要》刘修业《后记》有翔实记载。《仲景全书》为明代赵开美于1599年(万历27年)翻刻,内收《伤寒论”...
...既出,注解附后。 (2)徐大椿:徐大椿虽为一代儒医,但他对《伤寒论》原有的编次问题并不十分看重。其著有《伤寒约编》(1759)6卷,《伤寒论类方增注》(1764)1卷。其中前书更具学术代表性,他认为《伤寒论》并不是仲景依经立方之书,而是救误...
...①病证名。指阴寒内盛,阳气受损而虚衰。症见形寒肢冷,尿清便溏,面色(白光)白,舌淡胖嫩,脉沉迟弱等。治宜温阳散寒。②脉象名。《难经·六难》:“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是对阴盛阳虚脉象的描述。阳虚于外,故浮取则脉细小;阴盛于内,...
...汗下之宜.即治法之大要也.问曰.汗下失其宜何如.仲景曰.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
...对此已有阐述。如《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云:“人之充满一身,无非气血所养,昼夜循环,运行不已,岂有止行足而不行手乎……?设或不传,气逆作满,何经而来?如谓不然,仲景设有桂枝麻黄,乃肺经药也,岂虚言哉!”第四,即使“伤寒论》中仅三阳与少阴有咳,正如...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