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虽病有不同,而总由于暑。故其为病有阴阳二证∶曰阴暑,曰阳暑。治由冰炭,不可不辨也。阴暑者,因暑而受寒也。凡膏粱之儿,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又或居深堂广厦,或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其证头痛无汗...
...静,亦无绝对之动。“动静”即言运动,但动不等于动而无静,静亦不等于静止,而是动中包含着静,静中又蕴伏着动,动静相互为用,才促进了生命体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二、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身更新状态中。...
...一般感证之总称,故世俗有湿温伤寒、暑湿伤寒、热证伤寒等之名目。盖此伤寒二字,无异一病字之代名词,犹之曰湿温病、暑湿病、热证病是也。夫辨名不清,设治亦混,竟有以治伤寒之麻黄汤方,施于温暑诸病者,草菅人命,言之痛心。考张氏仲景《伤寒论》,本亦...
...、大渴三症,辨其为暑。第瘟疫亦发渴,但瘟症在表,虽渴亦不甚,必至传里方甚。至暑症,不论表里皆渴,而在表时,其渴较瘟疫之表者更凶猛殊甚也。以此为辨,庶得其情。如果系瘟兼暑症,即当用解瘟却暑之剂,亦不必拘于日期,见表治表,见里治里,又宜先治其瘟...
...,救天暑之伤庚金为佐也。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此病皆因饮食失节,劳倦所伤,日渐因循,损其脾胃,乘暑天而作病也。如汗大泄者,津脱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十枚),炒黄柏(五分),知母(三分)。此按而收之也。如湿热乘...
...按暑与 .皆日气也.不必分属.动而得之为中 .静而得之为中暑.其说出自洁古.后人因之.未可据为确论也.盖动静不过劳逸之分.既均受暑治法不甚相远.至于阴暑.尤宜速辨.夫当盛暑之时.炎火若炙.静处深堂大厦.正以避暑.不近烈日.炎暑何来.即膏粱...
...盈者消之,虚者长之。一阴一阳,以一上一下运之。一往一复,以一屈一伸引之。一清一浊,以一升一降还之。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有大生之象。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有广生之功,是皆动静也,是皆动静互根之用也。动静可歧而二之乎。...
...观是辨病辨证的源泉”。 (二)正确处理辨证论治中的学派之争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未夏至为病温,已夏至为病暑,发热而心烦为暑热的症,前人有伤暑、中暑之分,因有阴暑阳暑之辨。伤阴暑者,其脉虚,症见发热恶寒,手足微厥,腠理开则洒洒然寒,闭则蒸蒸热闷,治有三物十物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等法。中阳暑者,其脉洪大或洪而弱,症见大发热...
...小序 叔和《脉经》,似无遗用。乃长短二脉,缺而不载;牢革二脉,混而不分;未尽厥旨也。王常辟伪诀七表、八里之陋,是矣,而复增长数二脉为九表,短细二脉为十里,又何说哉!脉之动静,固阴阳所生,其变化不皆为名数所限也。是编二十八脉,悉皆即义辨形,...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