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 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既然如此,战国又有多少“义战”呢?所以,在孟子的时代,战争与仁义道德,至少在孟子的思想上是格格不入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一贯反对靠战争,靠军事力量取胜的“霸道”,而主张靠政治,靠仁义道德吸引人,...
...大臣对于国君,可以采取哪些行为方式呢?劝谏,劝谏不听,则易主,或离去,这些都是大臣——卿可以选择的行为方式。这也就表明了卿的种类以及他们的职责、权力和应有的原则,也体现了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也体现了孟子那种至大至刚的...
...燕国人民正因为忠于自己的职守,才反叛齐国,这段记载我们在本书《梁惠王下》第十一章中已说过,孟子还劝说过齐宣王,而齐宣王不听,执意伐燕,结果导致燕人反叛。所以此时齐王才感到后悔,而愧对孟子。然而陈贾却用周公用错管叔的事来安慰齐王,为齐王开脱...
...似乎滕文公对于“为善”也是做不到的。于是孟子只好又举出古公迁岐的例子。这等于是向滕文公出了两个计策,一是效法古公太王迁徙以避强权,保存族人以图东山再起。二是按一般人的做法,誓死捍卫自己的土地,即使全部牺牲也再所不惜。这两种办法哪一种好呢?...
...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
...的威严,于什么时候都能保护之。为什么要敬畏天命呢?天命又是什么东西呢?孟子在这里没有说明,但我曾在《论语》、《大学》、《中庸》中有过探讨,天命就是天道的规律,人生的道路是要服从上天的道路的,一年有四季,有365天,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
...在这一章里,仍是对行为方式的讨论。孟子通过与公孙丑的对话,借着管仲、晏子等人的事例,阐明了施行仁政而王天下的王道的优越性及施行仁政的机遇、条件和结果,指出了齐国在当时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施行仁政的可能性。周文王施行仁政百年而没有王天下,并不是...
...孟子说:“很不仁爱啊梁惠王!仁爱的人把所喜爱的推及到所不喜爱的,不仁爱的人把所不喜爱的推及到所喜爱的上面。” 公孙丑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说:“梁惠王为了扩张土地的缘故,不惜让自己的人民粉身碎骨上战场,打了败仗,又准备再战,因此...
...孟子以男女苟合偷情为喻,谴责那些不由其道,不择手段去争取做了的人,实际上还是在谴责靠游说君王起家的纵横术士们。 根据孟子的观点,想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是非常正当的。但另一方面,“又恶不由其道”。说穿了,还是立身处世的“出处”问题...
...这里所说的王,赵歧注为齐王,指当时有人怪齐王不明智而孟子不曾辅佐,孟子因此而作解释。 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很难奏效。因此,贵在坚持,责在有恒心。 世间万事莫不如此。即以生活小事而论,无论是练习...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