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以男女苟合偷情为喻,谴责那些不由其道,不择手段去争取做了的人,实际上还是在谴责靠游说君王起家的纵横术士们。 根据孟子的观点,想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是非常正当的。但另一方面,“又恶不由其道”。说穿了,还是立身处世的“出处”问题...
...这里所说的王,赵歧注为齐王,指当时有人怪齐王不明智而孟子不曾辅佐,孟子因此而作解释。 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很难奏效。因此,贵在坚持,责在有恒心。 世间万事莫不如此。即以生活小事而论,无论是练习...
...虽然是从棺椁的事一下子跳到攻伐燕国的事,但孟子的中心思想是连系着的,仍然在围绕着忠于职守这个问题。燕王私自将国家大权让给相国子之,子之也私下接受了燕国的大权,这就是燕王的不忠于职守了,也是燕王没有寻求到最佳行为方式。因此孟子举例说,比方说...
...孟子是在和学生咸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顺便说到读诗的方法问题的。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命题,却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现代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因此,...
...本章是对爱民而尽忠职守的继续论证,其实也包含着孟子对自己的自嘲。爱民者要尽忠职守,进言者也要尽忠职守,如果不能尽职尽责,当然就要辞职不干。孟子没有担任官职,也没有担任进言的责任,他就真的那么从容不迫有很大的活动余地吗?那么他跑到各个国家...
...季任和储子都派人送礼物给孟子,借以沟通和交往。而孟子到任国去拜见了季任回礼,到齐国却不去拜见储子回礼,这是为什么呢?屋庐子弄不明白,还自以为是找到了孟子的漏洞了,这其实是屋庐子不懂得社会行为规范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孟子举了《尚书...
...译文 桃应问道:“如果舜做天子,皋陶执行法律,要是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应该怎么办?” 孟子说:“逮捕他也就是了。” 桃应说:“那么舜不禁止他们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让皋陶不执行法律呢?舜当国家的天子就要接受这个国家的法律。” 桃应又问...
...这一章除了最后两句外,几乎与《中庸》第二十章里面的一段文字完全相同。这说明《中庸》与“思孟学派”之间的密切关系。朱熹认为,子思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子,孟子又受教于子思,所以,是孟子“述《中庸》孔子之言”。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应该是《中庸》取...
...沿门持钵效贫儿。”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叫做“端着金饭碗讨。” 要不端着金饭碗讨口,关键是要自己知道所端的是金饭碗,认识它的价值。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这就是孟子所说“人人有贵于己者”。从后文来看,这种己所贵,实际上就是...
...这是本书的编纂者举的孟子生活中的一个很小的例子,藉以说明旅馆里的人与盆成括一样是不懂得尽心知命的,所以才会采取这样的行为方式,向孟子打听鞋子的下落。这幸亏是孟子,若是换一个残暴的、贪赃枉法的官员,恐怕旅馆里的这个人就会有杀身之祸。...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