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_《传染病》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引起交叉感染。3.新抗菌药物的继续寻找和灭活酶拮抗剂的研究为解决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之一。细菌耐药性一旦产生并非稳固不变,在停用有关药物一段时间后,敏感性又可逐渐恢复。根据细菌耐药动态和发展趋势,计划地将抗菌...

http://qihuangzhishu.com/966/470.htm

药物不良反应的判定及报告_《流行病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等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以及对心、肝、肾、颅神经、造血系统等的毒性作用较多的研究。近来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增长的趋势,继发性占53.1%,其中75.4%明显的诱因,以化学药物所致为最多。1973年美国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6%,占住院人数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liuxingbingxue/948-8-5.html

FDA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急剧增加——从1998年启动新的报告系统以来,不良反应数量增加3倍_【中医宝典】

...用药人群中,1/3不良反应事件,占总不良反应事件的12.6%。18岁以下的用药人群不良反应事件比预料的少,为人群的7.4%,占总不良反应事件的25%。 六个主要导致死亡的药物五个是止痛药:奥施康、芬太尼、吗啡、扑热息痛、美沙酮,第六个...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6022.html

磺胺类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_《医院药学》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应用较新的磺胺类的药物时,偶可内陆头痛、思睡、思维敏锐性减低及其他精神异常的表现。可发生神经炎,甚至神经炎或脑膜炎。(4)消化系统:可发生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这常常是毒性所致。磺胺所致的肝损害三型:肝细胞肝炎、肝细胞型伴不胆汁蓄积的...

http://qihuangzhishu.com/1014/195.htm

治疗肺炎衣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_【中医宝典】

...%。虽然该药可以作为首选药物,但必须防范其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和光毒性。 ■莫西沙星 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对肺炎衣原体较强的抗菌活性,并具有广谱、快速杀菌作用。用法为每次100毫克,每日1~2次,疗程7~14天。...

http://zhongyibaodian.com/zs/10516.html

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及其防治_《传染病》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成正比。庆大霉素等应用较滥,发生肾毒反应的机会较多,与头孢噻啶等(第一人代头孢菌素)合用时更易发生。利福平偶引起血尿的报告。肾损害大多可逆,停药后可望迅速恢复。4.肝脏抗菌药物可通过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或过敏反应而造成肝损害,或二者...

http://qihuangzhishu.com/966/472.htm

外用药物的类型_《默克家庭诊疗手册》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外用药物可分为7类,这些类型常互有重叠:清洁剂、保护剂、抗菌剂、保湿剂、干燥剂、症状缓解剂、抗炎剂。清洁剂主要的清洁剂肥皂、去污剂和溶剂。肥皂是最常用的清洁剂,合成去污剂常使用。某些肥皂使皮肤干燥,含有油脂的肥皂不会使皮肤发干。某些...

http://qihuangzhishu.com/1028/1036.htm

药物不良反应的判定及报告_《流行病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等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以及对心、肝、肾、颅神经、造血系统等的毒性作用较多的研究。近来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增长的趋势,继发性占53.1%,其中75.4%明显的诱因,以化学药物所致为最多。1973年美国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6%,占住院人数的...

http://qihuangzhishu.com/948/35.htm

北京日前发布了四项药物不良反应警示_【中医宝典】

...,但仍6例过敏性休克,其中1例死亡,患者既往药物过敏史记录均为不详。专家提示,临床医生对使用含碘造影剂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要重点询问,并记录在病历中,同时应在放射科常备抢救药品和器械。中(成)药注射剂发生的不良反应报告占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6210.html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_《传染病》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肠道排泄、肺呼出等而被清除。抗菌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一般在6小时以内,但长达10~12小时,甚至>200小时者。肝肾功能不全(特别是后者)时不少抗菌药物的半衰期可明显延长,应及时调整剂量或给药间期。无论口服(口服不吸收者除外)、肌注、静注或...

http://qihuangzhishu.com/966/469.htm

共找到547,48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