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六十八岁 甲子十一月二十五日 舌黄,口渴,头不痛而恶寒,面赤,目赤,脉洪热甚,形似伤寒,实乃冬温夹痰饮,与伏暑一类。连翘(六钱) 桔梗(八钱) 杏仁(六钱) 荆芥穗(五钱) 银花(六钱) 甘草(三钱) 半夏(八钱) 广皮(三钱) 郁金...
...□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 清·邹澍曰:“饮...
...浮降沉,清热解毒仅为其次。这种治疗客观上起到了疏风散邪的作用,但立方者并没有这样考虑。套用清代医家尤在泾“一本升降浮沉之理,不拘寒热补泻”(《医学读书记》)之语来认识本方立方之旨,是再恰当不过了。 温病大家吴鞠通特别尊崇李东垣,在《温病条辨...
...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健脾;射干、川贝母降肺气,利咽喉;木通助滑石、茵陈清利湿热;连翘、金银花、玄参协黄芩清热解毒而燥湿,当归养血通脉,甘草调和诸药。 [选自罗和古,曾令真,朱秋俊,等.中华名医医案集成,儿科医案,北京:...
...继以清热化湿法治疗。上方去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淡豆豉,加藿香6g,佩兰lOg,黄芩1Og,槟榔lOg,大豆卷lOg。5剂后患儿皮疹全消,临床痊愈。 [选自万力生.汪受传儿科医论医案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七十二岁 伏暑挟痰饮,肝郁,又加中风,头痛,舌浓白苔,言蹇,畏寒,脉洪数而弦,先与辛凉清上。苦桔梗(三钱) 桑叶(三钱) 连翘(三钱) 蒺藜(二钱) 甘草(一钱) 茶菊花(三钱)银花(三钱) 薄荷(钱半)四帖而头痛畏寒止,舌渐消,苔不退。兹以通...
...,女,成年。2008年9月14日初诊,自述近日头目眩晕,感觉外界物体旋转动摇不定,9月13日因为工作劳累,晚上突然眩晕发作,发时伴有欲吐、口干。平时大便偏干,偶有口苦,纳眠尚可。舌边红,苔白干,脉左弦细,右弦滑。诊为少阳郁热,肝脾不和,痰饮...
...系统地继承祖国医学;名老中医和有一技之长的中医,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切实总结成功的医疗经验和失败的误诊教训,写成医案,著之成书,以期我国数千年来的文化遗产——中医中药,继续发扬光大,让它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河南省开封专员公署卫生处...
...痰饮一旦产生,便能流窜全身,停聚各处,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停留在肺,则出现喘咳、胸闷、咯痰;蒙蔽于心,可见胸闷、心悸、失眠、神昏、甚则狂癫;停聚于胃,会致脘闷痞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流于经络筋骨,可出现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成痰核瘰疬,阴...
...下来。只是在他们的一些著作中还能看得出医案的痕迹。诸如张仲景的《伤寒论·太阳篇》第30条“证象阳且”,《金圆要略·痰饮咳嗽篇》服小青龙汤后的五种变化,药随症转,这些可能都是张仲景原来的医案。 自从宋代活版印刷术发明以后,有力地促进了医学著作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