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九江黄父相痈疽论》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赤而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纲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
...肝喜条达舒畅,既恶抑郁,也忌过亢,肝的所谓“刚脏”之性,主要体现在“肝气”方面,当受到精神刺澈时,使人易于急躁发怒,这叫“肝气太过”;相反,如果肝气不足,就会使人产生惊怕的症状。肝和胆相表里,肝的刚脏作用常须胆的配合才能体现。 ...
...养生 上古天真论一 四气调神论二 金匮真言论三 生气通天论四 阴阳应象论五 卷二 脏象 十二脏相使论六 五脏别论七 五脏生成论八 脏气法时论九 宣明五气十 卷二 脉法 经脉别论十一 三部九候论十二 平人气象论十三 脉要精微论十四 卷三 脉法...
...论脾肺同治 论肾肝同治 论心肾同治 论肺经独治天师曰∶脏治者,五脏中有病而治之者也。脏有五,治法惟三,脾肺同一治,肾肝同一治,心肾同一治也。肺气之伤,必补脾气,脾气既伤,肺气亦困,故补肺必须补脾,而补脾必须补肺。如人或咳嗽不已,吐泻不已,...
...经言人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者,乃论手足经三阴三阳也。其十二经,外循身形,内贯脏腑,以应十二月,即十二节也。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一阴一阳乃为一合,即六合也。夫少阴之经主心与肾二脏者,盖心属火,而少阴冬脉,其本在肾。又君火正司于午,对化于子,...
...心病则六菽脉洪,肝病则十二菽脉弦之类),即有某脏之见症(心病多笑,肝病多怒之类),此皆确有要则固可知也。如见症虽不似初起,总必有一二未除;脉象虽与初起不同,而其可愈、不可愈总必有胃气可据(脉以和缓为胃气)。此从古圣贤相传要诀,历试不爽者也。...
...,而攻守之势异也。”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文武禹汤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 物不可以苟合论 论曰:昔者圣人之将欲有为也,其始必先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其成之也...
...病日已矣。六日而六经俱尽,六日而六经俱解,所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已满三日者,可泻而已。腑亦称脏,《素问·十二脏相使论》:十二脏之贵贱相使是也。五脏六腑皆受病矣,...
...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