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佚。 【学术成就】 曹翕对灸法有较为深刻的研究,所著成的《曹氏灸经》是继先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之后的又一部灸法专著,总结了先秦至三国期间灸疗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填补了先秦至三国期间灸法学专著的空白,同时也为两晋、南北朝时期...
...细致了解的不足,他对汇通中西医学态度比较慎重,采取“通其可通,存其可异”,“不能强合”。 3、张锡纯的“衷中参西” 张锡钝在充分吸取前人见解的基础上,不以中西之界横亘胸中,在立足我国传统医学的根基上,“采西人之所长,以补吾人之所短(...
...,而且以杰出的儒医风范,孜孜不倦地追求中医学医理医术,对儒学进行创新性思考等,至今给人们以深刻的教益。 孔孟儒学倡导“仁者爱人”,要求人“正心诚意”。在儒学思想熏陶下的新安医家,大多能对“医业”有深刻的认识。早在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
...无序,故难以诊察。因此,小儿科诊病注重辨形色、审苗窍。后世医家有一指总候三部的方法,是诊小儿脉的主要方法。 一指总候三部的诊脉法简称“一指定三关”。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
...台湾省家庭计划研究所主持国内最大规模的高中职及五专在校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及性行为调查,以国内专科高职、高中随机抽样1125个班级,总共有50150名学生接受调查,男生24884人,女生 25266人。 学校教授生殖生理及避孕情形的情况已有...
...的,即或果真如此,于寸口一脉用上下前后内外直斜等等方法区分诊查是否实际很成问题。李氏脉学,家喻户晓,后学奉为人门必读之书,形成临诊脉法的“圭臬”,但对气口儿道之说三白年来无人道及,亦从无用之于临床者,其意义价值从可想见。如果确实手检图是...
...700余首。《脉语》阐述了取脉方法、三部九候、生理和病理脉象、妇女小儿脉象特点等。对太素脉持批判态度。明确规定了病案书写格式。《针方六解》强调针药并行。...
...百分之百的参与,例如若干方书就是不言脉的,但在医家的诊疗工作中,脉诊是绝不可少的常规诊查方法,尽管某畦方书不言脉,僵·医家在用方时亦是要诊脉辩证的,捡方用药只不过是一般人不正规的医疗而已,就是所谓“草泽之医”,用地方草药治疗,亦不见得都是不...
...素问·痿论》中全句原文为:“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张志聪对这段文字进行了精辟的阐释:“心为火脏,心气热则气惟上炎,心主脉,故脉气亦厥而上矣。上则身半以下之脉虚,而成脉痿也。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
...云:“补足太阴之脉,当于井荥取之。”新校正云:“足太阴,全元起本及《太素》作手太阴。杨上善云:手太阴上属肺,从肺出腋下,故胸胁痛。”又引《灵枢·热病》之文,以此决知作“手太阴”者为是。热病先手臂痛,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手阳明行于手表,太阴...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