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寒, 即怕冷、畏寒之意。恶寒的症状,在外感表证或阳虚里证都可出现。外感恶寒,是因风寒在表,必兼有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阳虚恶寒,是内脏虚寒,阳气不足,必见身冷、脉沉等里寒证。此外,还有里热盛而外现假寒的,虽有恶寒、手足冰冷的症状,但...
...半夏利膈丸 保胎资生丸 刺五加浸膏 调中益气汤 地仙酒 冬麻子粥 儿康宁糖浆 防己茯苓汤 肥儿丸 扶元益阴膏 归脾丸 归养心脾汤 和中丸 活肝汤 加味黄耆建中汤 加味四君子汤 经验健脾丸 鹿头肉粥 母鸡汤 芪附汤 生附四君子汤 十味香薷饮...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 临床应用汗法,多遵从《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指导原则。笔者曾以汗法治一银屑病10年病史,急性爆发患者,效果良好。 乔某某,男,19岁,2009年4月25日初诊。 因慢性银屑病急性泛发2月余求诊...
...目录 《洞天奥旨》化湿饮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洞天奥旨》:化湿饮【处方】白果10个,白术1钱,黄柏2钱,山药2钱,茯苓3钱,泽泻1钱,木通1钱,赤芍2钱,荆芥1钱,天花粉1钱。【功能主治】任经湿热,致患丹毒,先从脐上起,黄肿。【...
...功能,所以治疗此病首当温肾健脾。因本病的湿热主要在肠道,所以清肠化湿是治标。 临证验案:王某,男,51岁。主诉:小腹部疼痛伴大便带脓血反复发作20余年。患者诉1985年起无明显诱因每于冬春季节均会出现肚脐以下小腹部痛,疼痛呈持续性,伴大便质稀...
...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称为化湿药。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使用化湿药后,可以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胃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药”或“化湿悦脾药”。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爱暖而悦芳香,易为...
...减纩之半。后以黄连导痰汤加竹沥饮之,竟瘳。(《两浙名贤录》)李士材治吴文邃,眩晕三载,虽战栗恶寒,而不喜饮热汤,五月向火,数外家拥帷帐,屡服姜、桂不效。脉浮之细小,沉之坚搏,是郁火内伏,不得宣越也。用金花汤加柴胡、甘草、生姜,乘热饮之,移...
...同“淤”。凝滞 [silt up] 瘀,积血也。从疒,於声。——《说文》 形销铄而瘀伤。——《楚辞·九辩》 又如:瘀血(体内某部位血液瘀滞;凝滞不流通的血);瘀肉(有病变的肌肉) 郁积;停滞 [pent-up]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目录 《姚公树方》活肝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姚公树方》:活肝汤【处方】金钱草30克,车前子30克,茯苓皮30克,炮甲10克,泽兰10克,大腹皮12克,丹参15克,山药15克,泽泻15克,黄芪15克。【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益气健脾...
...5贴三诊:头昏已止,耳鸣未愈。肾开窍于耳,肾水不足,病久入络有瘀,转取滋水化瘀。制丸常服,缓缓图之。制首乌12g 蝉蜕4.5g 玉竹15g 生地15g 山茱萸肉6g 丹参12g 赤芍9g 磁石60g 黄精9g10贴研末蜜丸,潮重9g 日服两...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