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饮食营养与健康的认识_【中医宝典】

...、五色等,这是中医饮食营养的理论基础。食物中五味的不同,与药物一样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五味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将不同功效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6199.html

中医对饮食营养健康认识_【中医宝典】

...、五色等,这是中医饮食营养的理论基础。食物中五味的不同,与药物一样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五味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将不同功效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3671.html

膏滋方理论考源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意识的增强,冬季服用膏滋之风日益盛行,膏滋方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本文探讨黄帝内经的“秋冬养阴”、“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等观念以及命门学说角度,介绍了膏滋方的起源和理论依据。 顾植山 安徽中医学院 (一) 考察膏滋方的起源,有4个...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308.html

五味过量伤五脏_【中医宝典】

...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内经中也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酸多伤脾。酸味可以补肝,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就会克伐...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0814.html

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_【中医宝典】

...当时的自然哲学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腑形态功能及其与人体其它组织器官相互关系的中医生理学说。经络学说的基本理论内经中有较系统而全面的论述,这表明经络学说是在春秋到战国的较长时期内逐步完善起来的。 1...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663.html

金匮之奔豚气病即内经之心痹病_【中医宝典】

...病因、传变、分类,而对于具体的心痹的症状治则有所省略,张仲景则以症状“奔豚”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心痹病具体的症状、治则、方药。这一角度可以说,金匮要略之奔豚气病证治理论,是对内经心痹病证治理论进一步的发挥与发展。 而现行各版教材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510.html

脏象理论是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综上所述,中医脏象理论说明,脏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疾病的信息也必然是互通的,足见中医脏象理论是疾病预测的物质基础。二、人体脏腑与体表五官九窍皆相通应五官和五脏相应,在内经早有提出,如:“以官何候...

http://qihuangzhishu.com/128/9.htm

张景岳“通一”论浅析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为元气充足之象,若脉象似有力似有神为假实证,若脉象无力无神为元气欲脱之侯。 诊病施治 贵乎精一 张景岳反复强调治病求本的重要性,提出“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的理论。精者,说文解字曰,择也。一者,病之本也。精一者,即内经所言“治病必求...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2459.html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家传记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 张从正创新理论诞生以后,时后来“金元医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学后又下传麻知几、常仲明、张伯全等人,继续得列流传和发展,形成金元医学一大学术流派“攻下派”。传正还曾撰有张氏经验方伤寒心镜等书,惜均未存世。 五...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35.html

如何对待内经的脉法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经典的脉学文献,它既具有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两千年来中医脉学发展的奠基著作,并至今还有不少内容仍有理论和临床上的实际意义。但历史是发展的,不但今天不能停留在内经的时代和水平上,就是内经到现在这两千多年,脉学家亦从未停留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87.html

共找到893,38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