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68.htm

郁证五脏论治新议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治疗原则以来,历代医家阐发内经要旨,对郁证的认识各有千秋,归纳起来有三郁、五郁、六郁、情志之郁等。笔者认为郁证的病因虽然错综复杂,但就其病机来说,无非是五脏气机阻滞不畅、气血津液运行紊乱而致,因此必须五脏气机失调这个角度加以认识。 ...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1633.html

黄帝内经的神妙世界(1)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404.html

膏滋方理论考源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意识的增强,冬季服用膏滋之风日益盛行,膏滋方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本文探讨黄帝内经的“秋冬养阴”、“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等观念以及命门学说角度,介绍了膏滋方的起源和理论依据。 顾植山 安徽中医学院 (一) 考察膏滋方的起源,有4个...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308.html

五味过量伤五脏_【中医宝典】

...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内经中也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酸多伤脾。酸味可以补肝,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就会克伐...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0814.html

金匮之奔豚气病即内经之心痹病_【中医宝典】

...病因、传变、分类,而对于具体的心痹的症状治则有所省略,张仲景则以症状“奔豚”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心痹病具体的症状、治则、方药。这一角度可以说,金匮要略之奔豚气病证治理论,是对内经心痹病证治理论进一步的发挥与发展。 而现行各版教材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510.html

脏象理论是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综上所述,中医脏象理论说明,脏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疾病的信息也必然是互通的,足见中医脏象理论是疾病预测的物质基础。二、人体脏腑与体表五官九窍皆相通应五官和五脏相应,在内经早有提出,如:“以官何候...

http://qihuangzhishu.com/128/9.htm

张景岳“通一”论浅析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为元气充足之象,若脉象似有力似有神为假实证,若脉象无力无神为元气欲脱之侯。 诊病施治 贵乎精一 张景岳反复强调治病求本的重要性,提出“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的理论。精者,说文解字曰,择也。一者,病之本也。精一者,即内经所言“治病必求...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2459.html

如何对待内经的脉法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经典的脉学文献,它既具有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两千年来中医脉学发展的奠基著作,并至今还有不少内容仍有理论和临床上的实际意义。但历史是发展的,不但今天不能停留在内经的时代和水平上,就是内经到现在这两千多年,脉学家亦从未停留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87.html

五脏苦欲补泻论_冯氏锦囊秘录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也,何则?五脏之内,各有其神,神各有性,性复各殊,故形而上者神也,有知而无质,形而下者块然者也。五脏之体也,有质而无知,各各分断者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皆指有知之性而言,即神也。神也者...

http://qihuangzhishu.com/342/1916.htm

共找到893,88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