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论情志_【中医宝典】

...情志,是七情五志的合称。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五志,是怒、喜、思、忧、恐五种志意的总称。《黄帝内经》将其分属于五脏: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 七情五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030.html

七情伤感嗽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术】

...病名。七情伤动脏腑气所致的咳嗽。见《不居集》卷十五:“七情伤感嗽。七情伤感,无非伤动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顺气为先。四七汤加杏仁、五味子、桑白皮、人参、阿胶、麦冬、枇杷叶。”参见七情饥饱嗽条。...

http://qihuangzhishu.com/192/2013.htm

七情总论_《银海指南》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一经自具一气,一经又各兼五气,五五二十五气,变化难穷,苟不得其要,终难获效。然七情中悲伤心胞,惊伤胆者,间或有。喜伤心,忧伤肺者,绝少也。惟思伤脾,恐伤肾,怒伤肝者,最多。诚能存养此心,使志意平,...

http://zhongyibaodian.com/yinhaizhinan/751-7-9.html

中医养生话七情_【中医宝典】

...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内经》有“怒伤 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833.html

中医的五行学说(2)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例如,脾属土,故与五官“口”、情志“思”以及季节“长夏”、气候“湿”,不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680.html

中医的五行学说(2)_【中医宝典】

...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例如,脾属土,故与五官“口”、情志“思”以及季节“长夏”、气候“湿”,不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368.html

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_《流行病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术】

...联系是否因果性的,病因推导通常进行判定时必须根据已有的证据。当作决定时必须给各类型证据以应有的权重。在判定因果时,正确的时间顺序是必需的。其次应当给合理性、一致性剂量反应关系以最大的权重。当许多不同类型的证据都得到同样结论时,它是因果联系...

http://qihuangzhishu.com/948/44.htm

论脏象_《中风论》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术】

...七情主悲,声主哭,液为涕,五官鼻。肾藏精与智,左藏智,右藏精,属足少阴经,有正络入肾络膀胱,主冬水寒令,旺于冬,五脏以心为君、为主,心君无为,寂然不动,其脏坚固,邪不能侵,侵则神去而死。凡心之用,皆手厥阴心主代为用事也。心主即膻中宗气也,...

http://qihuangzhishu.com/277/4.htm

七情泻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术】

...病证名。因情志刺激过度而致泄泻。《医学入门·杂病》:“七情泻,腹常虚痞,欲去不去,去不通泰。”《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治宜...

http://qihuangzhishu.com/192/2012.htm

联系的时间顺序_《预防医学》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术】

...先于“果”是绝对必需的,但仅仅时间先后一项对因果联系来说是一个薄弱的证据。在先者也并不一定是后者因,例如“蛙鸣而燕至”虽然年年如此,但蛙鸣永远也不能成为燕至之因,此两者是虚假联系。...

http://qihuangzhishu.com/960/768.htm

共找到925,45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