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骨骼部位名。亦称锐骨。指手腕背部小指一侧的骨性隆起,今称尺骨茎突。《针灸甲乙经》:“神门者,……在掌后兑骨之端陷者中。”②经穴别名。一出《针灸甲乙经》。即颧髎。见该条。又《难经·六十六难》:“少阴之原,出于兑骨。”丁注:“兑骨,即神门。...
...①指腧穴。因穴位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故名。《素问·气穴论》:“气穴之处,游针之居。”参见腧穴条。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胞门、子户。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另说在脐下2.5寸,...
...《足臂十一脉灸经》可能成书于春秋时期。书中以“足”表示下肢脉,共有6条;以“臂”表示上肢脉,共有5条。 揭开针灸经络起源的神秘面纱的珍贵史料——《十一脉灸经》,就是这诸多珍稀文物中的一部分,它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种...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天衢。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处。一说“在耳上如前三分”(《针灸甲乙经》)。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及耳后动、静脉。主治头痛,癫痫,齿龈肿,瘿气等。沿...
...①脉学术语。指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中的一个部位之一。即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以候口齿之气。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位于面部,瞳孔直下(眼平视),平鼻翼下缘处。主治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鼻塞,鼻出血,三叉神经痛等。直刺0.3-0.5寸。...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太一。属足阳明胃经。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一说去任脉三寸(《针灸甲乙经》)。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分支,第八、九肋间动、静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胃疼,腹胀,心烦,癫狂等。直刺...
...经穴名。也《针灸甲乙经》。别名天顶,属手阳明大肠经。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另说“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针灸甲乙经》);“在项缺盆直扶突,气舍后一寸陷者中”(《太平圣惠方》);“在颈缺盆...
...为核心的针灸理论体系。现存最早的论述针灸的专书是晋代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公元282年)。该书在《内经》的基础上,对针灸理论进行了整理,依照不同部位确定了三百四十丸个穴名,为针灸专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针灸学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另说在前发际上3寸(《针灸甲乙经》);前发际上2寸(《千金要方》)》。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枕大神经吻合支,额动、静脉,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
...①人体部位名。指耻骨。《释骨》:“(骨曷)(骨亏)直下横两股间者,曰横骨,曰股际骨。”又指舌骨。《灵枢·忧恚无方》:“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下极。必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