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清·沈尧封撰于1765年。作者认为伤寒论中所论伤寒,亦即难经所述广意伤寒的概念。据此分析六经病证,并辨太阳证传经、病解和误治,对于临症识病,分辨相似而相混的证候有一定的启发。末附脉伤寒论全部方剂。是研究伤寒论...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440.htm

伤寒论本义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十八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清·魏荔彤撰于1724年。魏氏注解伤寒论,除前有总论外,对六经病,瘥后劳复、霍乱等篇,亦各有总论提要钩玄、敷陈大意,能给人以启发。卷首并附方有执阴阳表里图,闵芝庆传经论以及作者对方、闵二家...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133.htm

伤寒论本义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十八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清·魏荔彤撰于1724年。魏氏注解伤寒论,除前有总论外,对六经病,瘥后劳复、霍乱等篇,亦各有总论提要钩玄、敷陈大意,能给人以启发。卷首并附方有执阴阳表里图,闵芝庆传经论以及作者对方、闵二家...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443.htm

瘀预兆的理论基础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死血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王清任医林改错奠定了气虚血瘀理论的基础,创立了补气活血治则,并设计了攻逐瘀血的通窍活血、血腑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三个代表方剂以及补气活血的补阳还五等。唐容川血证论首作专著,提出了祛瘀生新理论,并对瘀血...

http://qihuangzhishu.com/128/217.htm

猪胆汁_本草_中医本草书籍_【岐黄之术】

...气寒,味苦、咸。苦,寒。云∶仲景白通,加此汁,与人尿咸寒,同与热剂合,去格拒之寒。又,与醋相合,内谷道中,酸苦益阴,以润燥泻便。云∶治伤寒热渴。又∶白猪蹄,可用;杂青色者,不可食,疗疾亦不可。云∶与人尿同体,补肝而和...

http://qihuangzhishu.com/245/278.htm

栀子甘草豉_中医方剂书籍汇集【中药方大全】

...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甘草豉汤治栀子豉证中,若少气者主之。栀子豉汤原方加炙甘草二两。先煮栀子、甘草,余如前伤寒括要栀子甘草豉栀子 甘草 香豉伤寒论栀子甘草豉汤于栀子豉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依前。得吐,止后服。伤寒寻源...

http://zhongyaofangji.com/yaofang/zhizigancaochitang.html

领悟扶阳学术思想要先学好伤寒论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中医界有一个以重点应用并善于活用四逆汤等方为代表的学术流派叫做“扶阳派”,又称为“火神派”,李可老中医又称之为“古中医派”,这个学术流派的创始人为清末伤寒大家郑钦安,自其医理真传圆通...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7417.html

半表半里概念产生于汉代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序中“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汉张仲景论广为十数卷,用之多验”,为我们提供了考证线索;杨绍伊考证认为“一字未遗保存于伤寒论中”,并以独特的文字功夫分列出原文和仲景论广原文,让后人进一步探讨。...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6140.html

附子功效释义_中药基础_【中医宝典】

...上述疼痛性疾病提供了药理依据。临床应用附子治疗疼痛性疾病时应当抓住一个“寒”字,如患者怕冷,大便溏,小便清,舌淡唇淡,脉沉迟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使用附子治疗疼痛的病证较多,方剂也较多,如桂枝芍药知母、麻黄附子细辛、...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ao/a8013.html

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解决了寸口切脉的关键问题,推进了独取寸口脉的临床普遍应用。这些成就奠定了我国脉学诊断学的基础。 三、针灸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科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针灸学科的确立。 针灸学科确立的显著标志,是针灸学大师皇甫谧根据灵枢素问...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37.html

共找到530,43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