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五脏合五时,六经应六气,然《诊要经终篇》以六气应五脏而终于六经,《四时剌逆从论》以六经应四时而终于五脏,《诊要篇》以经脉之生于五脏而外合于六经,《四时剌逆从论》以经脉本于六气而外连于五脏何也?岐伯曰:人身之脉气,上通天,下合地,未可...
...《难经》脉法最大的成就和特点无疑是它提出又被后来一直采用的,独取寸口脉法。尽管某些内容还不够完备完善,但当时基本上达到了能够临床使用的水平了。 在其后不久,上叔和著《脉经》予以补充完善《难经》应当是成书于汉代,具体的可以说是在东汉。王叔和...
...。(小儿脉紧与形相称也,虚濡亦生虚邪惊风也。)痢下宣肠急痛时,浮大之脉归泉路。(下痢脉浮大者,死形与脉相反也。)《圣惠》辨小儿脉法∶夫小儿脉,三岁以上五岁以下可看候,然与大人有异,呼吸八至是其常也,九至者病,十至者困。小儿脉紧者必风痫也。脉...
...中医脉诊起源甚早,远在二千多年前先秦时期,脉学就已开始发展,《黄帝内经》中对脉学已有了丰富的记载,包括切脉部位,脉法、脉理、脉象主病等,奠定了脉学的基础。此外,历代名著亦都列有专项论述,如《难经》、《伤寒杂病论》、《中藏经》、《甲乙经》、...
...边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用治痈肿、丹毒等症。赞是赞助其消散的意思,故称赞刺。《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这是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故又名五脏刺。(1)、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
...(素问平人气象论)岐伯曰∶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素问平人气象论。阴病得阴脉,阳病得阳脉,谓之从,从者易已;脉病相反者为逆,逆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春得弦,夏得钩,秋得毛,冬得石,谓之顺...
...肾居北方水宫为黑帝,其脏神如鹿而两首,有左右之分,其真神号育婴。一、所候:肾经脉二、部位:太渊尺部后循经至尺泽。又后轳辘关(十四至十六椎间)三、诊法:两部均以候气为主,而不候脉。尺泽部候寒热并测其长短,将臂三段来测量,与《内经》所载诊尺肤...
...相关的著作主要有《窦太师针经》(现传本有《杨氏家传针经图像》(甲本、乙本)、《窦太师流注指要赋》、《窦太师秘传》、《针经指南》等。此外,清代学者王宏翰还认为《玉龙歌》也出自窦汉卿。此歌赋与窦汉卿针法特点很相近,很可能系窦氏弟子对窦氏针法的总结...
...那么扁鹊脉法亦非个人经验的总结,而是反映着当时的脉学成就。由于《难经》脉法已介绍于前,因此,这里所参照的主要是《脉经》收录的“扁鹊阴阳脉法”、“扁鹊脉法”、“扁鹊诊诸反逆脉”、“诊损至脉”等文献。从中可以看出,扁鹊脉法有知下特点: 与《内经...
...《四时气》 1、四时气: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歧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