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三注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十六卷。清·周扬俊撰于1667年。周氏于伤寒论注家中,钦佩方有执和喻嘉言,遂以方氏伤寒论、喻氏尚论篇两个注本为基础,加上他个人的见解,逐条予以注释,因名“三注”。从对伤寒论的注释和对仲景学术思想研究阐发的贡献...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428.htm

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_医学衷中参西录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一为大青龙汤。伤寒论中用大青龙汤者有二节。一为三十七节。其节明言太阳中风脉浮紧。夫伤寒论首节论太阳之脉曰浮,原统中风、伤寒而言。至第二节则言脉缓者为中风,是其脉为浮中之缓也,三节则言脉阴阳俱紧者为伤寒,是其脉为浮中之紧也。今既...

http://qihuangzhishu.com/513/351.htm

经方治虚寒便秘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寒的厥阴和太阴病兼血瘀血虚。治疗当清上热温下寒,祛瘀和血,利饮。伤寒论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但头汗出,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心烦,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伤寒论148:伤寒五六日,...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80528.html

冬温辨十_六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伤寒例中阳明经病腑病、气分血分,逐一辨明,方可下手,否则如涉海问津矣。冬温五冬温烦热神昏,舌赤苔黄,口渴咳嗽,斑疹脉数,此邪在肺胃。宜用沙参、连翘、元参、石膏、甜杏、川贝,桑叶、大力、人中黄,牛黄丸等味,清气透斑也。热渐传营,神昏...

http://zhongyibaodian.com/liuyintiaobian/788-5-6.html

中医词典其他:八篇_中医词典z~其他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并注意鉴别诊断。本书现有清末刻本,1930年中医书局影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伤寒悬伤寒著作。十四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清·黄元御撰。作者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编次颇多攻讦,并力图“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书中将...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cidian2059/196-2-8.html

伤暑辨二十六条_六因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初起虽与伤寒不同,然其吐泻邪陷而成痞则一也。故用芩、连苦寒降热,姜、夏辛温通阳,俾热泄阳通,使痞不攻自散矣。(1)仲景伤寒例云:按今本伤寒论,伤寒例无此语。伤暑十二伤暑胸间痹痛,气逆如阻,此结胸也。宜用小陷胸汤,加枳壳、桔梗...

http://qihuangzhishu.com/788/6.htm

路志正_临床治病要方证对应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 李福海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医院有人说,中医辨证是对人体外在症候表现的有机组合,处方则是对不同药物的有机组合,最后的结果应该是方证相对。我们学习经典时,发现伤寒论以六经为纲进行辨证,每经为一病,下列不同的证。如太阳病里有桂枝汤证、...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luzhizheng/1107-3-3.html

方证对应是一个永恒课题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方证对应,这是每一个临床中医毕生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只有研究过程,永远没有结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传承许许多多方证对应的实例(例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总结的),但这只是实例而已,并不是方证对应的全部。 ...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296.html

痛偏一侧多属寒凝 冯世纶临证实录(十三)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医者独辟蹊径。 关于桂枝茯苓丸方证 桂枝茯苓丸方证见于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2:“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3486.html

伤寒论序_伤寒论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5193.html

共找到519,74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