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药进呈,由宫臣莅尝,如同尚药局之职。此外,太子内官还有掌三人,从八品,主医药,治疗太子宫人之疾患。 皇子的王宫,置有(《隋书》卷27志22,百官,P755)管理医事。 3、太医署为国家的医疗机关,也是教育机构。隋代属...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32.html

基础医学理论的进步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肝、胃等之间的毗邻关系。 2、关于大脑功能的新知识 《内经》关于大脑的功用,大抵是与耳目有关,未将大脑与神经中枢联系起来,也没有大脑主记忆的观念。一般仍以为全身主宰。道教经典比较重视脑,但也仅述及其为上丹田泥丸宫神舍...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16.html

传说中的医学人物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韩婴,曾任文帝时博士,约生活于公元前二世纪,他在《韩诗外传》卷10写道:蔗子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也,榒木为脑。芷草为躯,吹窍定脑,死者更生。史学家司马迁(约公元前135~?)在《史记·扁鹊仑公列传》指出:...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01.html

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利的。至于地方政,除梁有郡县属吏亦有之记载外,其他不知其详。 (二)官颁医书 南北朝时的官颁医书,有刘宋时《宋建平王典术》120卷,北魏时李修《药方》110卷,王显《药方》35卷,均为临床方书,反映出当时...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26.html

一个残疾中医师的自白_【中医宝典】

...笔耕不辍。有一位八旬的中风老人曾赋诗赠笔者,与人惟质朴,临症善多思一句。笔者临床问疾周详,辨证仔细,处方谨慎,尤善以祛痰、调气、解毒、息风诸法治疗内科杂病,所存记录之病案资料甚多。 从1981年起,笔者先后在省级或全国性刊(如《...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4184.html

中医发展传统模式_【中医宝典】

...中医药学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医药学,在世界传统医药学历经千年,独树一帜,巍然屹立,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近些年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不尽如人意,虽振兴发展之声不绝于耳,但实际收效甚微。...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3629.html

中医分科演变琐谈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科疾病的,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史记》说扁鹊到过好多地方行医,他能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而从事医疗活动。他到邯郸时做带下(妇产科医生),过洛阳时,他做"耳目痹(五官科医生),到咸阳后,他主要是做小儿"(...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80.html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_中医文化医典故_【中医宝典】

...许多中医人常常听到这句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它把并提,更使人深觉学医责任重大。可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136.html

医学史的理论研究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工作者经受了这种沉浮的考验,近十余年间,我们已培养史学硕士近百名,史学博士10余名,更接受国外有志国医史学博士研究生,以及短、长期考察访问学者等等,表现出了对史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难能可贵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虽然在面前还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41.html

中医典籍生存危机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馆藏第八位、华东地区第三位。其中,《说》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新安籍,与《备急千金方》、《婴童百问》共同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如此不遗余力地搜寻、整理、保护中医典籍文献,有何现实意义?记者带着疑问来到省中医学院。 尽管正值暑假,中医...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76.html

共找到504,36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