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慢性盆腔炎临床上也易导致不孕,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从而延误治疗。 患者大多为20~40岁生育年龄的妇女,患生殖器结核的病人常见症状有下腹坠胀痛、不孕、月经异常、发热、消瘦、乏力等,体征以盆腔肿块为主,活动欠佳,有压痛,妇科...
...世纪80年代末,我曾试图借助心理疏导等方式开导患者,转移其注意焦点,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收效甚微。 显然,空洞的疏导犹如说教,医生的劝慰大多只有一时之效,而且我们的各种疏导形式都有精心安排的痕迹,患者一进入这一特定情境,马上就意识到自己是作为...
...链霉素、异烟肼等抗结核化疗技术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而成熟的防治技术措施,使结核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状况显著改观。20世纪50年代我国结核病疫情明显下降,但20世纪后10年,结核病发病率又有回升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肺结核则相对有...
...16例。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很多,如剂量过大,用法不当等。最突出的是不合理的合并用药。某调查材料对6家医院3037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分析提示,不合理合并用药竟占90%。对危重病人的抢救,临床上往往是用药一窝蜂。如某患者因肺源性心脏病入院,住院...
...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对心理活动老年化的实验研究及其他研究急剧增多。但是近代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在中国心理学界也有只重视儿童发展而忽视成年与老年心理的倾向。只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毕生发展心理学观点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以后,...
...肺结核 20世纪50年代,肺结核是引起自发性气胸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发病机制主要是:①陈旧的结核性瘢痕收缩,造成小支气管扭曲、阻塞,形成局限性肺大疱破裂;②肺的活动性结核空洞直接破裂;③由结核性损毁肺间接引起对侧肺组织代偿性肺气肿,当出现感染...
...生产,成为国内工业化生产的第一中药注射剂。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又进行了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到了60年代初期,已研制出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20余个品种。大多数应用于临床,有的已正式投产,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由于质量不断提高,...
...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 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 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 继问世,使介入性 诊疗...
...为1mg。因此,核黄素缺乏病在我国是一种较常见的营养缺乏病,1939~1940年调查难民发病率为47.9~49%,门诊和住院肺病病人的发病率为77.5~90.9%。50年代以来,对流行性阴囊炎的调查和治疗试验,报道较多,建筑工地工人发病率为...
...肝脏炎性假瘤是一种以肝脏局部非肝实质性细胞成分炎性增生形成瘤样结节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本病的病因及发生机制不明,且罕见,Pack于1953年首例报告以来,至1996年Schmid等复习文献,全球共有53例报道,但自20世纪80...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