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卫生保健较前代有不少进步,隋代人们懂得蚊蝇接触饮食物之后,容易使人得病,并首次提出“饮食中毒”的概念,养生方法尤其是导引术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并开始与老年医学相结合。一、卫生保健隋代《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当时人们对饮食卫生的认识。...
...《名医类案》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全科医案专著,既是明代以前著名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人参;收载敷贴、熏蒸、热熨、薄贴、搐鼻、熨脐等治疗技术19种,涉及医案78例,约占全部内科医案的7%。深入研究这些方药和技术的使用规律,对于我们今天开发...
...所谓名医,是中医界大师级人物,不仅仅能够具备治愈若干种疾病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从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诊治方法中构建一个能够阐释这些疾病因机证治的理论体系。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会出现一批身怀绝技、受人民群众信赖的名中医,他们代表着这个时期、...
...邝安堃(1902—1992年),男、广东番禺人。自幼聪明好学,17岁时已是原震旦大学理工科2年级学生。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任法国国立医院医生。193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广慈医院小儿科主任、皮肤科主任、内科主任,...
...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帝王世纪》:“(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
...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280g 白酒32L [功能主治] 益气补血。用于气血两亏,倦怠乏力。 [用法用量] 口服,—次10—15ml,—日两三次,温服。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资料来源] 《新编中成药》...
...已故名医胡希恕先生是公认的经方大师,毕生沉酣仲景之学,兼受汤本求真的影响,临床善用经方,近于出神入化,被誉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名医刘渡舟先生曾赞誉他:“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
...姜兆俊,男,1935年生,山东潍坊市人。15岁时在当地“滋生堂”跟伯父、当地外科名医姜绍成学徒,20岁时随伯父在潍坊市立中医院外科临证,23岁时考入山东中医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曾随名医李廷来学习,受益匪浅。原任山东中医学院附属...
...1965年,Moor从牛脑浸液中分离出一种高度酸性钙结合蛋白,富含苯丙氨酸,分子量21kD,它在中性饱和硫酸铵溶液中100%溶解而命名为S—100蛋白(S—100protein)。早期,人们认为S—100蛋白是一种神经系统特异性蛋白,存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