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事记1840——1990年。 1851年 吴亦鼎编著《神灸经纶》。 1876年 张镜撰《刺疔捷法》。 1878年 陈惠畴著《经脉图考》。 1899年 刘仲衡著《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1912年 北洋政府将中医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激起...
... 1912年 北洋政府将中医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激起中医药界强烈抗议。 1917年 余云岫《灵素商兑》刊行,对《黄帝内经》进行批判。 1923年 赵熙、孙秉彝合著《针灸传真》。 1928年 承澹盦创办无锡中国针灸研究社。 1929年 余云岫...
...针灸教育的兴盛,促进了针灸学讲义和教材的编撰。 广东医药专门学校周仲房编的《针灸学讲义》(公元1927年)。 宁波东方针灸学社张世镳编的《温灸学讲义》(公元1930年)和《温灸学讲义补编》(公元1935年)。 无锡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
...鸦片战争后,医学教育也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改变。政府不仅不支持针灸教育,而且还对中医药采用限制、排斥乃至消灭的政策。 太医院及地方医学的传统医学教育日趋衰退,而帝国主义开办的医院及西洋医学堂代之而兴起。但是,针灸由于其简、便、廉、效的特点...
...一、药物学的迅速发展 明初,药物学发展缓慢,到了后期,发展速度加快,出现了象《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影响深远的著作。据文献记载,明代编写的本草著作不下百种,在药物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巨大进步,是我国药物学史上的重要时期。 (一)...
...智能人体针灸模型图。 制作单位:上海滕鹰实业有限公司制造、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监制...
...为继承的发展中华民族中医针灸事业,本品参照北京历史博物馆明代针灸铜像模型,通过艺术造型,仿制而成,形态逼真,古色古香,以供展览和陈列 ...
...正人形高56 cm,伏人、侧人形高58 cm,脏腑人形高49 cm。此套石刻明堂图共四方,并题记一方,计五方。刻于光绪丁未年。 作者:乐铎镜宇氏 年代:1907年 质地:石刻 大小:94.5×31.5×9.0cm 收藏单位:中国针灸博物馆...
... 明代太医院分为13科,即大方脉、妇人、伤寒、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盎镞、祝由、按摩,同元代13科相比,风科改为伤寒,金疮分为金镞和疮疡两科,杂科改为按摩,取消了禁科,较前代更适合临床需要。 太医院要求御医以下各专一科。...
...进入汉代,社会渐趋稳定,为系统总结前人经验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条件,同时阴阳五行学说已经发展成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针灸的发展,从起源到理论体系的建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经验积累过程,在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实践基础的时候,适逢战国“诸子蜂起,...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