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孔彦辅病伤寒.身大热.头痛.自汗.恶热.阳明证也.此公不慎将理.病未除.当风取凉以自快.越半月.寒热大交作.予再视之.则为坏病温疟矣.仲景云若十三日以上.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病证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变成温疟.脉之...
...表证脉不浮者,可汗而解,以邪气微,不能牵引正气,故脉不应。里证脉不沉者,可下而解,以邪气微不能抑郁正气,故脉不应。阳证见阴脉,有可生者,神色不败,言动自如,乃禀赋脉也。再问前日无此脉,乃脉厥也。下后脉实,亦有病愈者,但得证减,复有实脉,乃...
...中焦病证 温热之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阳明大肠病变者为中焦病证。脾胃同处中焦,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胃主燥以降为安,脾主湿得升则健。中焦病证常表现为阳明的燥化与太阴的湿化。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
...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主里证。所主里实证可见于气滞血瘀、积聚等,为邪气内郁,气血困阻,阳气被遏,不能浮应于外而致,多脉沉而有力,按之不衰;所主里虚证,为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不能运行营气于脉外而致,多脉沉而无力,愈按愈弱。 3.迟脉 脉象:脉...
...重者下窜不语。肾怯虚也。肾脏病见夏,水胜火,肾胜心也,当治肾。轻者病退;重者悸动当搐也。脾脏病见四旁,皆仿此治之。顺者易治;逆者难治。脾怯当面目赤黄。五脏相反,随证治之。《惠眼观证》论五脏之气各有所主∶心主于脉,其性动而荣于面,恶于热。因热...
...为穷致事物之理而推极吾之所知乎?且医之良,亦不专于善诊一节,凡动静有常,举止不妄,存心忠浓,发言纯笃,察病详审,处方精专,兼此数者,庶可谓之良矣。虽据脉言证,或有少瘥,然一脉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尽中也。若以此而遂弃之,所谓以二卵而弃...
...脉有汗者.八里脉有下者.此四论为古今之则.于七表脉论.八里脉论内.交五说之.更有脉与证相杂之法.当取仲景内桂枝脉(里)得麻黄证.(表)麻黄脉得桂枝证.递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如桂枝证二停.麻黄脉一停.当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法.或麻黄证二停.桂枝脉...
...综合性医书。二卷(一作四卷)。旧题元·朱丹溪撰。本书介绍各科临床病证凡70篇,各证论候的次序先后为脉诊、病因、证候及治法,故名。本书系采集《丹溪心法》、《活法机要》、《格致余论》等书的有关内容编辑而成,而非朱氏之作。现存最早为清乾隆年间...
...综合性医书。二卷(一作四卷)。旧题元·朱丹溪撰。本书介绍各科临床病证凡70篇,各证论候的次序先后为脉诊、病因、证候及治法,故名。本书系采集《丹溪心法》、《活法机要》、《格致余论》等书的有关内容编辑而成,而非朱氏之作。现存最早为清乾隆年间...
...可导致血瘀,气虚可引起血虚,反之亦然。 (四)血病证治 血的病证一般分为血虚、血瘀和出血。 1.血虚 血虚证是指机体内血液亏虚所引起的证候。 [主证]面色苍白,唇甲色淡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乏力、手足发麻,舌淡,脉细无力等。 [治法]...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