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灵枢·五变》、《素问·通评虚实论》等篇。①即消渴病。《儒门事亲》:“消瘅者,众消之总名。”②即热中。《杂病源流犀烛·三水源流》:“消瘅,肝心肾三经之阴虚而生内热病也,即经所谓热中,与三消异。”其证阴虚内热,肌肉消瘦,脉微细。治宜...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六。黄帝曰: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清气,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
...其但热而不寒者,是谓瘅疟。瘅疟即温疟之重者。以其阳盛阴虚,肺火素旺,一当汗出而感风寒,卫郁热发,伤其肺气,手足如烙,烦冤欲呕。阳亢阴枯,是以但热无寒。其热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神气伤损,肌肉消铄,疟之最剧者也。...
...瘅,热气盛的意思。疟疾由于感邪后里热炽盛而发。其临床表现有发作时只发热不寒战、烦躁气粗、胸闷欲呕等症。 ...
...此症虽因风寒湿而来,亦因元气之虚,邪治得趁虚而入,倘攻邪而不补正, 则难愈矣,今于补正之中,佐以去风寒湿之品,而瘅如失矣, 方用白朮( 伍钱) 人参( 叁钱) 茯苓( 壹两) 柴胡 附子 半夏( 各壹钱) 陈皮( 伍分)水煎服。[ 经云...
...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按∶黄瘅宜下之证颇多,如酒瘅腹满鼻煤,脉沉弦者,宜先下之;如病瘅以火劫其汗,两热合蒸其湿,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
...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
...喻嘉言曰∶《金匮》云∶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即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结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瘅。此论内伤发黄,直是开辟。盖人身...
...某 无形气伤。热邪蕴结。不饥不食。岂血分腻滞可投。口甘一症。内经称为脾瘅。中焦困不转运可知。(中虚伏热)川连 淡黄芩 人参 枳实 淡干姜 生白芍某 口甜。是脾胃伏热未清。宜用温胆汤法。川连 山栀 人参 枳实 花粉 丹皮 橘红 竹茹 生姜口...
...孟右(六月)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疟自阴来,但热无寒者谓之瘅疟,脉弦数,治宜银胡清骨饮。北沙参 知母 粉丹皮 朱茯神 银胡 青蒿子 纯嫩钩 青荷梗 淡鳖甲 地骨皮 玫瑰花...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