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_【中医宝典】

...藏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触、问三。望诊是察看病人的体型、肤色等外在的体征,其中尿舌是重点观察对象;触诊是触摸全身的寒热,皮肤的润燥、凸起等,切脉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问诊即询问病因、患病的时间、患病部位、症状等。一般来说,对一种疾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0746.html

临床四之辨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鼻梁亦青苍色。乃思“鼻头青腹中痛”。询之,始点头说:“每月经来腹极痛,不想说话。”经四诊合参后,用投以舒肝调经之药而见效。 闻声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篇》所述闻之法,及于三焦,包含了骨、筋、髓、头、心、肺、肝、肾等病证。文曰:“在上焦者...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69367.html

经络之辨刺之法_《类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归河海;卫气之出于胃,必先充络脉而后达诸经,故经水篇以十二经分发十二水。然则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也。此经络营卫之辨。)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上文言饮酒者能致经脉...

http://zhongyibaodian.com/leijing/481-12-6.html

合参_四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在辨证过程中,把脉象和病的变化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综合、推断病情的方法。一般来说,表现一致为顺,表现不一致为逆。例如:患者面赤唇红、舌红苔黄等,都是热邪盛的病,若出现洪数或滑数的脉象(阳脉或实)就是一致,说明邪气虽盛,正气...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semaihecan-1345.html

经络_《宗三昧》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络起下焦.恒附营气上行极而下.故其在尺.虽经有明谕.而世罕究其旨者.通评虚实论云.经络皆实.寸脉急而尺缓.言经中所受之邪.既随经而盛于上,络气虽实.当无下陷之邪.则尺部不为之热满矣.次云络气不足.经气有余.口热满.尺部寒涩.有余则热满....

http://qihuangzhishu.com/845/8.htm

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腹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鼞鼞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昚而不起,腹不变,此其候也。”论述腹水腹胀之鉴别,腹描写...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29.html

能合可以万全论_《古今医统大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苟不以相参而断其病邪之逆顺,不可得也。为工者深烛厥理,故望其五以青黄赤白黑,以合于五脏之,穷其应与不应;切其五,急大缓涩沉,以合其五脏之不顺。诚能察其精微之...

http://zhongyibaodian.com/gujinyitongdaquan/336-16-11.html

中医六大误区_【中医宝典】

...“盲人名医”,才是真正的高悟性人才吗?绝对不是! 勤求己过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当学而无绩,则责己之过,很少怀疑所学之非。其实学难有收获,关键在于古今传习之理法尚不完善,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对"平人脉象"论过于侧重于脉象的变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93.html

的起源发展(一)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等等。 王叔和之《脉经》无疑是以论为主,但在所有有关舌的内容中,大多数都有相应的脉象,这样客观上就起到了将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以后的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隋唐时期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2.html

诀汇辨》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著作。十卷。清·李延昰辑于1664年。作者鉴于流传较广的高阳生《诀》言辞鄙俚,谬误颇多。遂汇集古今论着,结合其叔父李中梓所传的予以辨驳订正。卷一述作者研究之心得。认为须掌握六个要点:辨析相类之,对举相反之,熟悉兼...

http://qihuangzhishu.com/191/1997.htm

共找到326,86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