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早已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对医药的产生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 《黄帝内经》对这个问题有专门论述。 壮族聚居地区位于东经 99°57'到 112°, 北纬 21°31' 到 26°45' 之间 , 地貌基本特点是:西北高...
...2008年8月13日 17:30 [世华财讯]广西将加快中壮医药立法进程,中医药专家提出县级以上政府应当重视中药、壮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掘与推广有独特疗效的中医、壮医诊疗技术等六项意见。 据中国中医药报8月13日报道,从广西中医药...
...习惯用动物药来配制扶正补虚的药膳,形成了"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特点。据文献记载统计,古代壮族地区食用和药用的动物有:猪、牛、马、鸭、黄羊、嘉鱼、乳虫、竹鱼、桂枝、桂心、板桂、桂油、桂茶、桂酒,颇为讲究,常被用来配制药膳,病者服之...
...医药中的重要作用和明确地位,不但进一步说明了壮医药的客观存在,而且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地方志虽然不是专门记录医药学知识的,但其中对地方上出产的药物,乃至有关药物用法的记载,也可以从侧面一窥壮医药发展的情况。 明代林富、黄佐编纂的《...
...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十余种治疗方法,创造了大量的验方、秘方,发明了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术,医学著作及名医随之产生,为壮医的初步形成打下了基础。 第一节 壮医理论的萌芽31 第二节 壮药学的发展32 第三节 方剂学的萌芽34 第四节...
...原因,千百年来,大量历史积累下来的壮医药秘方、验方、疗法散落民间,没有形成文字记载,虽然壮医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多年来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了壮药的崛起。 龙吟方泽 据一位从事民族医药工作多年的人士透露,其实广西壮药在发展史上...
...由于土家族仅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自然也就没有土家族文字记载的医药知识古籍。我们从汉字记载的土家族史籍中发现明清年间的地方志中零星记载的民间医药内容。“民间草医,起之何年,溯源难明,搜集资料极为有限,故所载欲言不达,后人颇稽考”。对土家族...
...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对壮族医药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陶针、金针等治疗方法的广泛使用,壮医药知识也由零星积累逐渐系统化,大约在唐宋之际,壮医理论已处于萌芽状态,其...
...无数中毒的病例及死亡的教训使壮族先民首先认识了毒药。隋·巢元方《本草纲目》载:“田七,生于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为金疮要药”。这些历史医书,记载了壮族先民对壮药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然而,对壮医药文化的继承和发掘如同壮族人民为了寻找自己本民族...
...药除了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广西各地方志有记载外,尚开办有地方医药教育,出现了不少壮族医药家,并办有一些慈善机构,志在救助孤寡老人及贫病无钱求诊者。广西隆林、贵县、沂城、靖西等地均开办有规模较大的药市,带动了当地经济和壮医壮药的发展。纵观...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