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必先识常脉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把它作为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之一,故常用来识病因、析机、定位、辨性、测病势之进退预后等,尤其是在辨证候的真假、寒热、虚实之时,更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是一种技艺,《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737.html

钩玄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这种脏腑通过植物神经对寸口血管壁特定部位产生舒缩影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脉管特定部位出现形态学变化的模式,为传统中医“寸口独为五脏所主”的理论提供了支持。特别是脉管周围与脏腑病变相对应的细微形态结构变化,例如结石在脉管呈现沙石...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3508.html

卷上 痉湿喝第二_《金匮要略》

...痉湿喝第二论一首 证十二条 方十一首 太阳,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发热,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5234.html

正确认识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半身是生鱼脍”,太守自此而愈。《奉贤县志》、《松江府志》载:明时松江(今上海)名医姚蒙,精太素,“言人生死每奇中”,时江南巡抚邹来学有召姚医治,毕曰:“大人根器(指阴茎)别有一窍,常流污水,对否?”邹大惊:“此吾之隐疾,事甚秘,...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775.html

在临床的重要性_【中医宝典】

...,二竖无膏肓之循也”的境界为期不远了。 关于学在中医四中的地位,时珍有四之末之言,而徐灵胎竟说:“之名有万,而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而数十种之无不可见,何能诊脉知其何,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从四之末到否定的地位,...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950.html

_《黄帝内经太素》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寸口,寸口与尺各有六变,而六变各有微甚,可审取之。前调寸口六变,又调于尺中六变,方可知。若能审调尺之皮肤六变,即得知,不假于寸口也。平按:《灵枢》、《甲乙》“变”无“六”字;“寸”下无“口”字。善调者,不待于色。善调寸口之...

http://qihuangzhishu.com/106/68.htm

家正眼》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气 分四方 分五脏 五脏平脉 五脏 五脏死 五脏真 以胃气为本 贵有神 神门 反关脉 冲阳太溪太冲 男女异 老少异 因气以定无根有两说 女人脉法 小儿法 诸宜忌之 必先问明然后诊脉 望色 ...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azhengyan/index.html

临症千万不能丢_【中医宝典】

...?故抓住一个能够客观化的东西,将中医的理念发挥出来,从中体现出中医体系的严密和精深,是一个很好的入手处。下面介绍一下我的心得: 我将寸口分为十点十个部位,每一点再分浮中沉三位其中八个部位,在临证诊病时,又将浮沉位再分为二层,...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948.html

疾病_《类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皆动,而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针刺三十。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气喘,汗出,咳动肩背。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邪在脾胃,则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

http://zhongyibaodian.com/leijing/481-35-6.html

救危症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中医、常德市第二中医院吴忠文前往家中诊治。见:神昏谵语,颜面似潮红,双眼及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强直抽搐,腹胀拒按,小便失禁,已数日未见大便。舌红,腐腻苔,寸口脉细数,切双趺阳脉滑实有力,双太溪稍微有力。即曰:“胃肾二气尚存,可救。”...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80610.html

共找到490,84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