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机真脏论》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为水谷之海,故五脏禀焉。)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人禀气于胃,脏气者平人之常气,故脏气因胃乃能致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脉学术语。脉象与四时季节应现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象相逆反,为病脉。《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大,命曰逆四时也。”《素问·玉机真脏论》:“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
...病证名。①为脾受风邪之病。《素问·风论》:“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素问·玉机真藏论》:“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恼,出黄。”此病须与太阳病、太阴病和一些湿病相区别。...
...脉学术语。出《素问·玉机真藏论》。冬季应时的脉象。脉来沉以搏。冬季恶寒,阳气潜藏,皮肤紧束,故脉气相应地下沉。...
...都计大乘经律论见入藏者。总六百三十八部。合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帙。 与前广录部数不同者。前广录中以大宝积经诸部合成分为四十九部上录。此合为一部。故欠四十八部不同。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九入藏录卷开元释教目录卷第十九(入藏录上之上) 唐西...
...卯地支的第四位。常用以纪年、月、日、时。髦泛指皮毛。《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毛折病证名。出《素问·玉机真脏论》:危重症状之一。指毛发枯槁,稀疏易折的病变。多因久病精气枯竭,不能濡润皮毛所致...
...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独缺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篇,遂予托名写成。内容以论述运气学说中的前后升降、迁正退位等问题为主,刺法论篇还明确地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等疫病的传染问题。但也杂有鬼神致病、咒语等论述。《素问悬解》医经著作。...
...,交属相并,缪通五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