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缓疽者,以寒气客于经络,营卫凝涩,其寒气盛,则肿痛深伏,其状无头尾,大如拳,小如桃李,与皮肉相附着。其肿与肉色相似,亦不甚赤,积日不溃,久乃变紫黯色,皮治缓疽。木占斯散方木占斯 干姜(炮裂) 桂(去粗皮) 细辛(去苗叶) 败酱 防风...
...喜则气缓指过喜时反使人精神涣散,心气弛缓,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神志失常等病症。 【喜则气缓】 语出《素问.举痛论》。气缓,心气弛缓之意。喜能使人精神兴奋,心情舒畅,气机通利。但过喜时反使人精神涣散,心气弛缓,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神志失常等...
...急者缓之指拘急之证应缓解治之。 【急者缓之】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急,是拘急之证;缓,是使拘急之证缓解。例如:有的因为寒邪侵袭,筋脉拘急,须用“温经散寒”法;有的是热邪侵袭,“热极生风”,手足抽搐,须用“泻火熄风”法。...
...⑴缓慢。《素问·至真要大论》:“治有缓急,方用大小。”⑵减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⑶迟缓;涣散不收。《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⑷松弛。《灵枢·百病始生》:“皮缓则腠理开。”⑸从容和缓。《灵枢·本脏》:“...
...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
...方剂学名词。系七方之一。方剂之和缓者。《儒门事亲》卷一:“缓方之说有五,有‘甘以缓之’之缓方,糖、蜜、枣、葵、甘草之属是也;盖病在胸膈,取甘能恋也。有‘丸以缓之’之缓方,盖丸之比汤、散,其气力宣行迟故也。有‘品件群众’之缓方,盖药味众则各...
...目录 《普济方》缓惊红饼子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普济方》:缓惊红饼子【处方】山药、茯苓、乳香、赤石脂、白术、全蝎、甘草各等分(一方用五灵脂)。【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饼子。【功能主治】慢惊。【用法用量】口服。【摘录】《普济方...
...目录 《女科百问》缓息丹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女科百问》:缓息丹【处方】半夏曲2两(半夏汤洗7次,研成末,姜汁和,候干,再为末,姜汁再和,共7-8次。取吃之,不辣为度),橘红5钱,天门冬半两,杏仁2两(去皮,尖,别研成霜)。【制法...
...缓则来去和缓,不疾不徐。凡虚濡微细,皆属缓类。不似濡脉之指下绵软,虚脉之瞥瞥虚大,微脉之微细而濡,弱脉之细软无力也。(语出张璐。又濒湖体状诗曰∶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 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李士材曰∶缓以脉形宽缓得名,迟...
...给他。如今所用药是他拿银子叫我师傅配的,他那里也有,我师傅那里也有。要把此药找来,总镇大人这伤立刻痊愈。”蒋爷说:“老师在哪里居住?”郑天惠说:“鹅峰堡,离此七十里之遥。”蒋爷说:“总镇大人是昨日受的镖伤,要是明天起身上鹅峰堡,从那里回来,...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