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论·素问·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刺,未得其意,何谓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http://wenxue360.com/guji/1026.html

刺论·素问·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刺,未得其意,何谓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http://www.wenxue360.com/guji/1026.html

法家学派来源(由来)_法家_【文学360】

...发展的需要,奴隶主贵族中出现了一批改革家,如齐国的管仲、晋国的郭偃、郑国的子产等人。 他们颁布法令与刑书,改革田赋制度,促进封建化过程,成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管仲和子产既强调法制,重视道德教化。在哲学上,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493.html

施杞_一、 崇尚易水学派,继承石氏伤科特色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施氏崇尚易水学派,并成为其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临床立方用药,注重涵养脾胃,循守“以胃气为本”。十分推崇薛己“治病求本,务滋化源”之说, “化源即生化之源,人体后天生化之源,当属脾胃之元气,土为万物之母,非土不能生物,惟土旺则万物昌盛,...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shiqi/598-3-1.html

承淡安_承淡安与澄江针灸学派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风范和学术成就,深深影响了门人弟子,一批一批的承门弟子成为海内外弘扬针灸的主力军,逐步形成了以融通中西医学为特色的现代针灸学术研究群体,学界径称“澄江针灸学派”。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集聚了一批有识之士,如广西针灸名师罗兆琚、...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chengdanan/443-3-0.html

刺_《针灸甲乙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络之下,今移在此。)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一作阳)、足阳明之络,此五络者,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有一 ,后刺手大指内侧爪甲上端如韭(《素问》云后刺手心主者,非也),后刺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 ,立已。不已,...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jiayijing/661-10-4.html

吴门医学四派医学特色_【中医宝典】

...温病学派特色 温病学派是吴门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优势的一大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吴门医派主流。明清时期达鼎盛阶段,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世界科技领先的地位。温病学派的特色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治疗外感病方面逐步摆脱伤寒学说的羁绊而形成...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789.html

温病哕方_《外台秘要》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病源》伏热在胃,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后,胃中虚冷,亦令致哕也。(并出第十卷中)《短剧》茅根汤 温病有热,饮水暴冷哕者方。茅根 葛根(各切半升)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温饮之, 止则停。温病热未除,重被暴寒,...

http://zhongyibaodian.com/waitaimiyao/121-11-4.html

_【本草纲目在线阅读】

...北方重此,每食辄须之,盖《礼》所云姜桂以为芬芳也。 恭曰︰惟有二种。陶氏引《经》云似柏,不知此言从何所出?于《别录》剩出桂条,为深误也。单名桂者,即是牡,乃《尔雅》所谓“,木桂”也。叶长尺许,花、子皆与菌桂同。大小枝皮俱名牡。但大枝...

http://wenxue360.com/bcgm/archives/1134.html

刺_《古今医统大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而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肉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下。刺...

http://zhongyibaodian.com/gujinyitongdaquan/336-21-9.html

共找到798,58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