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报告了344家医院共入组的3033例胃癌辅助化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随访超过5年者有2873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MMC静脉推注组、单纯替加氟口服组和联合化疗组。结果发现,总体看三组间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联合化疗组5年生存率...
...麻雀的粪便样品呈阳性。而在这些呈阳性的粪便样品中,他们分离出4株H5N1型禽流感病毒。对这4株病毒的分子特征研究显示,它们是H5N1病毒的一种新的基因亚型。 此前人们普遍认为,迁移水禽携带禽流感病毒,是禽流感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此次发现表明...
...表面,成为被CD8+CTL识别和杀伤的肿瘤特异抗原。此外,某些细胞在恶性变后,可使正常情况下处于隐敝状态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成为肿瘤相关抗原,可被B细胞识别产生抗肿瘤抗体。目前已在动物自发性肿瘤和人类肿瘤细胞表面都发现了肿瘤抗原。为了叙述...
...日前从河北医科大学传来消息,该校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赴加拿大博士后史清文,经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紫杉烷化学结构的3个新骨架,从而打破了以往认为对紫杉的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已经达到至善境地的传统观念,为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和化学合成...
...形成致癌的亚硝胺。胃炎时,致癌物质――亚硝胺,长期作用于胃粘膜可致癌变,一般需要20~ 30年的时间。 近几年来研究发现,胃癌高发区人群中幽门螺抗体水平明显高于低发区,其感染的菌型 有一定的聚集性。有人用胃癌患者的幽门螺作抗原,反应出胃癌...
...日前,记者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了解到,该中心科研人员在我国首次制备成功两种荧光偏振技术专用的荧光标记药物靶点配基,建立了两种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 荧光偏振技术(又称荧光极化技术),是根据分子运动频率和荧光偏振原理建立...
...,我国应加快此类研究的步伐,并采取措施防止我国中药资源向海外流失。 新疗法“饿死”癌细胞 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科研人员提出了“肿瘤血管新生假说”,认为肿瘤生长依赖血管生成。研究发现,在没有营养成分和氧气的供应下,肿瘤只能长到2—...
...14天一次。每例患者平均进行10个疗程。总共进行了468个疗程。 研究人员指出,70%的患者为首次确诊,87%的患者具有转移性肿瘤。所有患者均经组织学证实为腺癌。患者平均有3个器官受累。病变部位包括淋巴结(67%)、胃(65%)和肝脏(61%...
...是世界上第二大癌症死因,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死于胃癌的人数约有16万,近年来青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胃癌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改善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是作好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进展期胃癌手术切除后患者的5...
...28%(p<0.05),e抗原阴转率分别为41%比33%(p<0.05)。据悉,这也是目前抗病毒药与拉米夫定相比较研究中,首次出现e抗原血清转换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拉米夫定患者组相比,替比夫定组具有更高的治疗应答率。在e抗原阳性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