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器,用“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以“见微知著”,使脉诊分候脏器扩大到了全身,拓展了脉诊判断疾病的范围。此法与上述五个部位脉诊法相互参照,使其对疾病部位的判断达到了更准确的地步。 在脉象诸多信息的拾取中,传统对28病脉的诊察主要是体会压力波...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在其所著《温病条辩》一书中,竟然给白虎汤立下四禁。吴氏云:“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吴氏此论,把白虎汤的应用局限在了一个...
...综合性医书。二卷。明·韩(矛^心)撰于1522年。上卷分绪论、六法兼施、脉诀、处方、家庭医案共五章;下卷列悬壶医案、药性裁成、方诀无隐、同类勿药计四章。韩氏发展了淳于意的医案程序,具体指出四诊对病证鉴别的重要性,创用了三子养亲汤等常用效方...
...综合性医书。二卷。明·韩(矛^心)撰于1522年。上卷分绪论、六法兼施、脉诀、处方、家庭医案共五章;下卷列悬壶医案、药性裁成、方诀无隐、同类勿药计四章。韩氏发展了淳于意的医案程序,具体指出四诊对病证鉴别的重要性,创用了三子养亲汤等常用效方...
...托名,非刘氏原著。后编入《医统正脉》中。现存明清刻本,1949年后出排印本。《伤寒辨证》伤寒著作。四卷。清·陈尧道撰。刊于1678年。作者汇集宋元以来研究《伤寒论》的诸家学说,以阴、阳、表、里、虚、实为纲分析、论证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病的...
...”前者阐述寒邪入侵胃肠血分,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血得寒则凝,且寒主收引,胃肠小络引急而痛;后者说明寒邪内袭,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导致胃肠气机逆乱,形成寒凝、食阻、气滞的局面,胃失通降之能,于是脘腹作痛。根据”寒者热之”、”结者散之”的治则...
...(一名《吴氏医案》)五卷(一作四卷),亦医家喜读之书。 十二、余霖 余霖(十八世纪),宁师愚,江苏常州人。少业儒,屡试不第,遂改攻医,博览医书。乾隆(1736~1795)中寓居桐城,以其父染时疫,为群医误治而亡,乃归里奔丧。检视所用者,皆治...
...生血、利尿。黄芪皮功用同黄芪,但善于走表,偏于固表止汗及气虚水肿。对于胸闷胃满、表实邪旺、气实多怒者勿用。 配伍应用 黄芪与不同的药配伍时,剂量不同,功用各异。具体为:1.生黄芪与知母相配,按1:1的比例时功能益阴清热,治疗阴虚内热证;若按...
...。作者穷搜博集,分门别类,并附自己验案和分析,因切临床实用,颇受后世欢迎。明代医家著作中,多附作者验案,条分缕析,叙述疑难症的辨析和治疗,示人以规矩,明代以医案命名的独立著作亦不少。对研究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特点与规律,对疾病史、诊断治疗史的...
...法医学的证明。现在要总结一句,读者特别注意,脉法要学得深透,指法要按得活泼,无论何病,应用何药,但是阴虚之脉,用养阴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但是阳虚之脉,用养阳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但是中虚之脉,或滞积之脉,用养中之药,调滞水消积之药,...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