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见小儿疮疹后斑疮瘾疹论辨中.雍曰.仲景言风温温毒二症.又与二说不同.仲景之言曰.伤寒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根据后坏病症而治之.若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
...又名囟门。即额囟。婴幼儿两顶骨前内角尚未发育完全所致。两岁以后,额囟闭合而称顶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囟骨者,婴儿顶骨未合,软而跳动之处,名曰囟门”。...
...初生小儿鹅口、撮噤,并是出胎客风着颅、脐,致有此。可以小艾灸三壮二及烙之愈。 初生小儿至夜啼者,是有瘀血腹痛,夜乘阴而痛则啼。 初生小儿一月内,乳痢如胶,是母寒气伤胃所致也。 初生小儿一月内,乳痢如血,是母胸有滞热所作也。 初生小儿一月内...
...治风眩项痛。头强寒热。 穴完骨治卒不识人。风眩鼻塞。 穴当阳 临泣治风眩。 穴后顶 玉枕 颔厌治风眩惊手卷(甲乙。手卷作手腕痛)。泄风汗出腰项急 穴阳谷治风眩头痛。呕吐心烦。 穴承光治坐如在舟车中。 穴申脉治风头眩。 穴神庭 上星 囟会治...
...目录 《幼幼新书》八味固囟膏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幼幼新书》:八味固囟膏【处方】大黄16铢,定粉18铢,雄黄6铢,黄芩6铢,雷丸8铢,附子1两12铢,生商陆根4两。【制法】煎猪膏3斤,去滓;入药,沸7上下,滤,入雄黄,搅至凝。【...
...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之会(囟在额上,入发际二寸,囟会穴之分也,俗呼为囟门。《灵枢》曰∶足太阳所生病者,头囟顶痛也)。...
...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小儿暴痫,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取之法。横度口尽两吻际,又横度鼻下亦尽两边,折去鼻度半,都合口为度,从额上发际上行度之,灸度头一处,正在囟上半合骨中,随手动者是,此最要处也。……”约与囟会穴同位。...
...1.颅骨X线片可见颅腔扩大、颅骨变薄及颅缝分离,前后囟闭合延迟。 2.脑室气体或水溶性碘剂造影,能显示脑室系统形态和大小,以及大脑皮质厚度; 3.头颅二维超声检查可见脑中线波无移位,而脑室系统扩大; 4.CT或MRI扫描见脑室系统明显扩大...
...广济疗小儿囟开不合方。防风(六分) 白芨 柏子仁(各四分)上三味捣末,以乳汁和涂囟上,以合为度。(千金同)范汪疗少小脑长头大,囟开不合,臂胫小不能胜头,三岁不合,熨药方。半夏 芎 (各一升) 细辛(二两) 桂心(三尺) 乌头(十枚)上五味...
...囟陷者,因脏腑有热,渴饮水浆,致成泄泻,则气血虚弱,不能上交脑髓,故囟陷成坑也。古法用参苓白术散(如人参、白术、茯苓,山药、桔梗、薏苡、莲肉、炙甘草,引用姜、枣),或八味地黄丸(如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外用黄狗头骨炙黄为末,以鸡子清调...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