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 1、颐: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2、颐: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3、颐: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4、颐: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5、颐: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6、颐: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7、颐: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
...王肯堂曰∶颐发生于颧骨之下,腮颔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古云不治,属足阳明胃经热毒上攻。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溃烂,穿口不食者死。(《准绳》)又曰∶《素问》云∶肾热者颐先赤。故颐属足少阴肾经也。而今医师以耳后一寸三分发锐毒者,名曰发颐,则是少阳...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象曰:观我朵颐,亦...
...(颐, 也,亦作颔)属足阳明胃经(《灵枢》曰∶ 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素问》曰∶阳明虚,则寒栗鼓颔,终则口耳动作。又曰∶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挟颐也。王启玄曰∶阳明之脉,渐上颐而环唇,故名挟颐为渐,即大迎穴也。在曲颊下一...
...(形声。从水,带声。本义:水流不畅) 同本义 [stagnant] 滞,凝也。——《说文》 凡珍异之有滞者。——《周礼·廛人》 淹回水而凝滞。——《楚辞·涉江》 流而不滞。——《淮南子·时则训》 积压。长期积存,未作处理 [...
...伤寒发颐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风寒,用药发散未尽,日久传化为热不散,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初起身热口渴者,用柴胡葛根汤清热解毒;患上红色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初起身凉不渴者,牛蒡甘桔汤散之;患上微热不红疼痛者,冲和膏和之;肿深不退欲作脓者,...
...发颐(汗毒)指发生于颐颔部位的一种化脓性感染,虽与痄腮相似,但本病多继发于伤寒、温病、脉疹的后期。 【发颐(汗毒)】 指发生于颐颔部位的一种化脓性感染,虽与痄腮相似,但本病多继发于伤寒、温病、脉疹的后期。由于汗出不畅,余邪热毒未能透泄、...
...出自:宋辽金僧定渚的《咏鹦鹉》类型:动物原文如下: 罩向金笼好羽仪,分明喉舌似君稀。 不须一向随人语,须信人心有是非。...
...发颐是指热性病后余毒结聚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医宗金鉴》:“此症又名汗毒,发于颐颌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其特点是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常可出现内陷变证。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病因病机]多...
...[鉴别诊断】 1.痄腮 亦发于颐颔之间,但多为双侧患病,好发于5—15岁儿童,常有接触传染史,局部色白漫肿,酸多痛少,不化脓。 2.颈痈 多发于颈部之颔下,多见于一侧,口内颊部管口处不红肿,腮部不肿胀,亦可化脓。 [治疗】 治疗以清热解毒...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