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之弱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总之弱烂绵、如绵之说可供一部分参考,并不太重要,但能较全面反应弱形象。 关于弱脉脉形说解中存在问题,如《千金翼方》说:“濡面细一名日弱。”这里濡字应当还是古之所谓软,是一般性软弱无力之意,并不是按《脉经》所定浮细无力濡。《...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39.html

古脉学发掘研究之一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著作却无不是《脉经》衣钵,《脉经》成为学至高无上经典,后人著作在引用内、难、仲景诸书时,在学上不是还古人真面目,而是以《脉经》为中心选取古人说法作为根据,其中亦难免有以古人迁就后人似是而非,甚至于全非古人之意等问题后世学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76.html

中医脉象之长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就算长,但后世医家有缘《难经·第二难》中“覆溢”二为说,《难经》原文为:“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当九分而浮,过者日太过,减者日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也。关...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47.html

中医脉象之涩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但在操作技术上是较为难以掌握体会脉象,。它不像浮、沉、迟、数那么易于领会,与滑相比亦较之为难,因而从历史文献到实际操作上就存在有若干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方法上不当,有的是概念不清,也有显然就是错误,由于这些问题还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影响...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41.html

道门《丹医秘授古故事_《丹医秘授古》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三部九候”、“四时”、“人迎寸口...

http://zhongyibaodian.com/danyimishougumaifa/1248-3-0.html

主次和称谓问题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习惯与文字声韵等关系在称谓中习惯上兼排列次序并不完全是按其比重大小而合理排列,例如浮数可以是以浮为主(浮比重大),或二者比例相同,但如以数为主略兼浮象习惯上亦称为浮数,不称数浮。其他如沉细、弦滑等亦是如此,这个问题一时恐不易合理解决...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46.html

从《脉经》起诊在病机方面缺憾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后世是起源于《脉经》,由于《脉经》是以为主列出病证使自成一个系列,在学上固然做出成绩,但它这种形式决定了自成一个系列,证关系变成简单对应,它不是证合参综合分析病机理而是在上对号入座,削减了在辨证中的作用。 《...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66.html

关于《丹医秘授古抄本_《丹医秘授古》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图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封面抄本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古人遗墨、行世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

http://qihuangzhishu.com/1248/2.htm

中医脉象之濡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脉经》以来才划出来,在早期是并不如此,《伤寒论》中就有“浮弱”,那时还将这些字(名)作为一般性概念来使用,是与后世不同。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经验体会,拟订襦传统形式脉象指标为: 1、濡...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38.html

伤寒论·辩译文

...虽然有发热畏寒等症状没有解除,病情似乎较重,也会痊愈。 老师说:病人在立夏出现洪大,这是夏令本应见脉象。此时,如果病人出现身体疼痛重者,必须用发汗治疗;如果第二天身体已经不疼不重了,那就不需要发汗了;如果全身畅汗,到第二天病就会解除...

http://wenxue360.com/guji-fanyi/2321.html

共找到923,37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